-
崔君:我的朋友许仕农
五月下旬的周末去爬山,怀柔的山上,小花溲疏和太平花正开。
2025-08-24
-
蛋壳里的风暴——关于长篇小说《蛋镇诗社》
关于诗歌和诗人 读诗、写诗从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2025-08-24
-
梁平:巴山夜雨延绵的诗意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似乎对绝大多数诗人都有着某种牵引,“巴山夜雨”从一首诗演变为独特而鲜活的文化基因,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2025-08-24
-
陈人杰:牦牛背驮来的星光
提起我的西藏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
2025-08-22
-
徐剑:西藏的诱惑
这些年,我一直行走于西藏,用生命的履痕在雪域大地上,写下一个作家的诗行。
2025-08-22
-
次仁罗布:时间无法濯尽的那份感恩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把青色的青春和蓬勃的中年期消耗殆尽,正步入“六十耳顺”的阶段。
2025-08-22
-
文字与心灵结伴而行
1 我经年的散文写作,已形成了“文字思维”——所经历的人事与物象,即便是没有明显的意义,也想用文字的编织,勾画出意义。
2025-08-21
-
燕子学飞的时候——《燕巢与端午》创作谈
几年前冬天,有一天爸爸说他老了,累不动了,再种一两年田就不再种田了。
2025-08-19
-
吴玉龙:“写出来”便是最好的状态
我的姥爷是名老八路,曾参加渡江战役,成为了一名南下干部。
2025-08-18
-
北乔:是星辰,也是诗
故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2025-08-18
-
刘楚昕:《泥潭》后记
改完最后一个字时,我脑子里想到的是一篇名叫《克莱喀先生》的小说。
2025-08-18
-
自媒体时代,作家也来当博主
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作家开设视频号、小红书或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账号,试图在文学创作之外,寻找一种与外界联系更加直接的方式。
2025-08-18
-
城市的暗潮与光辉——关于“谍战之城”系列小说的一些想法
请允许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像雨后春笋一样强烈而笔直地向上生长起来。
2025-08-17
-
《猎舌师》:在大历史的细节处再现光芒
《猎舌师》首版于2019年。
2025-08-17
-
《眼戒》与我的少年时代
三十年前,其时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湘西某一山村,还没通电,一个没有电的地方,容易让人产生对时代的一种错觉。
2025-08-17
-
朱山坡 :向着光明跑
光明是小说《向光明》中的主人公。
2025-08-17
-
为圆明园围墙内外的对子配个故事
大概在2017年,我从上地往中关村方向开车经过圆明园时,看到圆明园东门斜对面路口矗立着一个巨型户外广告——是治疗不孕不育的,文案风格极其扎心,八个大字:当生不生,后悔终生。
2025-08-12
-
吴君:笔锋所至,心之所向
去年四月,我见到了失联27年的朋友。
2025-08-12
-
阿尼苏:重新认识故乡,就是在重新认识自己
从2020年至今,《草原》杂志陆续刊发了我的十几篇小说、散文、诗歌、翻译作品,我还参加了《草原》杂志组织的自然写作营和小说改稿班,创作上得到了提升。
2025-08-11
-
加主布哈:名字的隐喻
我喜欢取名字,其中可能意味着某种气息、情绪、符号,因为这里面会有隐喻、象征,也有一些名字是没有意义的,随性的。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