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与悖论——写在散文集《一条河的两岸》边上
来源:文汇报 | 宁肯   2025年09月29日09:37

什么是散文一直是散文界众说纷纭的话题,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歌就极少有人谈论,这种不对称本身就说明问题。通常我们管诗歌、小说叫创作,散文叫写作,从来不说创作了一篇散文,这也说明问题。散文为什么不能叫创作?不能,只能叫写,写包含了一切已有的东西,创包含没有的东西。

有即世界,散文即世界,甚至说话即世界,会说就会写,特别在自媒体时代,语音即可转成文字,如果世界无法定义,散文便无法定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专家学者又捡起老规矩,分出抒情散文、记叙散文、说理散文、如此一来散文太旧太传统,简直像九斤老太,而诗、小说、戏剧要活跃得多,简直太活跃了,散文怎么回事?

争议了太久,近年散文触及虚构问题,触及了较深的东西。以前这不是问题,就像男人不是问题,那么现在怎么成了问题?男人是男人不是问题,散文不能虚构不是问题,真实是散文的雷池,一旦越过散文不再是散文。然而哪个散文家不存在虚构这个“红字”,只是讳莫如深。讳莫如深也确实说不清。

散文困于真实,是明摆着的事。为何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不困于此,唯散文家?凭什么散文非有缰绳?问题是散文凭的就是缰绳,这不平等,好吧,你不要缰绳了,你自由了,但你也不再是散文。不再是散文是什么?没人说得清楚,这是散文最深刻的悖论。我在散文上下过功夫,有想法,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明白散文本质上是工具散文。我想明白了工具散文是散文本义,一如语言本义:记人、叙事、抒情、说理、记录、杂感,说明、信件、随笔、札记、日记、备忘、协议、声明……都要通过语言说出,说出即散文,散文即说出。可以象征、类比、隐喻、反讽、幽默、冷峻,可以有无数种修辞、风格,而修辞立其诚天经地义,诚即真实,散文面对真实的世界,散文必须真实,这是工具散文之天定。

而审美散文面对精神世界,或者说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联系,但不在一个维度,就不能用真假衡量。你如何衡量心灵的真假?特别当心灵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流动的河流、感觉的河流、意识的河流、一个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的河流,一切无论哪种意义就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往往在现实之上运行,其高维的真实也就无所谓真实还是虚构,是精神所携带着现实碎片的高维组合、团组、区块、模块,对细节的无限放大、拆解、重组——是否虚构在这里有意义吗?审美散文恰是在这一维度达到了创造,与小说、诗歌、戏剧一同面对世界,就是说当你面对自己的时候你实际就是面对世界,即主体化的世界。想一想什么时候散文把心理描写让位给了小说?把意识活动、流动、联想、共时、在场、还原都让了出去?或者不是让而是小说进入现当代发现了心灵,而散文却一直故步自封?守着自己工具性死死不放?

1986年我从西藏回来,《散文世界》的韩少华先生约我写散文,我面对正是上述的精神背景,我对散文从无认识,但对心灵积累了重重迭代,我给《散文世界》写道:

某些时刻……你走着,在陌生的旷野上。那些个白天和黑夜,那些个野湖和草坡,灌木丛像你一样荒凉,冰山反射出无数个太阳。你走着,或者在某个只生长石头的村子住下,两天,两年,这都有可能。有些人就是这样,他尽可以非常荒凉,但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在聆听大自然的同时,他的生命已经无限扩展开去,从原野到原野,从河流到村庄。他看到许多石头,以及石头砌成的小窗——地堡一样的小窗。他住下来,他的心总是一半醒着,另一半睡着,每个夜晚都如此。这并非出于恐惧,仅仅出于习惯。当有一天歌声不是从山坡上,而是从一孔突然打开的,并且近在咫尺的小窗里飘出,刹那间石破天惊,上苍也为之动容:说说我吧/我的爱情是一座石头山/石头不动也不摇/说说你吧/你的爱情是山上雪/太阳一出就化了。

我是否真的在一个村子住下,是否真的一半醒着一半睡着,是否听到了那首具体的藏歌重要吗?不重要,这是我心灵上所拥有的,主体所拥有的,只要心灵、主体是真实的,一切就都是真,这里的真根本不对应假,没任何对应,就是真。这就是审美散文,或者我认为的审美散文。

需要说明的是,我完全无意贬低工具散文,我只是在从功能上划分,以往分得过细或粗分都不得体,要么混乱,要么简化。另外,事实上,我从来认为工具散文是散文的常态、大树、主体,工具散文同样具有很高审美,审美散文不过是散文的支流,其未来就像其本身一样还不确定。比如:散文与心灵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心灵真的是散文的主要表达对象吗?表达心灵散文真的是最合适的文体吗?散文看上去与心灵挨得最近、天然表达心灵,但真的以心灵为本体来表达又会侵入别的领域,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尤利西斯》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散文又存在着越界风险。小小越界不妨,过度同样会失去自己,就是说,散文与心灵同样存在着悖论关系,我至今也没解决,因此事实上我写的更多是工具散文。当然我的工具散文留有心灵“痕迹”,这或许是我的散文的真正特色。

最后说这部集子。我读散文有个体会,读一个人一两篇两三篇常惊艳,击节,但读一本集子便渐觉如同食一种美食,最后到吐。我的集子想尽量避免这种体会,希望各部大不同,但是否真能避免吐也还是没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