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秀赫:大桥的记忆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 林秀赫  2025年09月24日09:20

1661年,我家的开台祖随郑成功军队来台,参与了热兰遮城包围战,战后卸甲屯田,从此定居台南。我出生于台南的大桥,大桥东北边的盐洲里有郑成功之墓(后被康熙迁葬泉州南安);西边的开元寺曾是郑经的别墅,名为北园别馆,奉养母亲董氏;东南边的二王里(二王即指郑经)则是郑经田猎摔马之地,其后因伤重,郑经溘逝于北园别馆母亲怀中……

文学的虚构与真实,散文与小说的分界,以及文学与记忆的生成关系,我已在小说中表达我的想法。借创作谈的机会,我想分享关于《记忆深处》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我的故乡——台南大桥。小说中提到的台南总图书馆、大桥小学、大桥车站、7-11康桥店、一街咖啡、我的旧家,都是真实的地点。大桥因邻近台南科学园区,未来市政府也将从安平迁到大桥,成为台南的新中心。大桥又分为西桥与东桥(旧称小桥),聚落主要在西桥。儿时东桥一带荒烟蔓草,后来先在东桥设立大桥中学,往东一直到台南炮校的整块荒地,规划为大桥重划区,盖了许多新大楼,包括台南总图书馆。幸亏铁道景观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放学后我常骑脚踏车到东桥看火车呼啸而过,美好画面始终留存心底。

母亲车祸走后,我们家就搬离大桥,仅留一栋空房,偶尔回来打扫。二十多年过去,某天我发觉童年的记忆已淡忘了不少。母亲骤逝,我与故乡产生断裂,有时候即便记忆闯了进来,也刻意压抑不去回想。那些旧时光或许仍储存在记忆深处,只是我提取的记忆似乎没有以前清晰、具体了。我老了吗?脑力开始退化?还是母亲对我已不再重要?我有点慌,试图多回忆起一些什么。我不像其他作家在创作初期就选择书写故乡,而是走了一段弯路,出版五本小说之后,才认识到故乡对我生命的意义,才想到我应该书写故乡了,于是急切地想让记忆落实为文字,而写小说正是我最擅长的。

我想,“故乡”有回忆的、现实的、想象的三种形态,《记忆深处》力图重建我记忆中的大桥,也记录下大桥的发展现状,更在两者之间,创造出第三个大桥——一个既保留我珍贵的记忆,又能让我发挥创造力的想象之地。实写,有我成长的轨迹;虚写,则有我的理想。例如,我想开一家“恐怖书店”,盖一座珍藏世界文学名著的“文学图书馆”、创办一个以“记忆”为治疗与研究核心的国际心理学派,最重要的是把我写进去,因而有了“自画像小说”的构想。

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竟然是台湾“80后”唯一成长于台南府城的小说家,也意识到我的责任。未来,我会继续以小说家的身份守护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