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稿纸上的土木工程
据传,二十世纪末,有一位企业家提出,在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道口子,引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假以时日,可以让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这一天才构想流传甚广,几十年间被各种影视作品一再演绎,直到今天仍是不少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姑且不论其可操作性,这至少是我关于科幻小说最早的想象。那时候我小学才念了一半吧,识字不多,没读过《水浒》、金庸、《基督山伯爵》,反而痴迷于外星人、恐龙、宇宙深处的黑洞。每个星期天的下午窝在藤椅上,捧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读累了,就抬头看天。我到现在都清晰记得那种感觉 ——看着那漫无边际的雨丝,瞬间感觉自己可以掌控整个世界。
好在这种幻觉没有持续太久。想起网上一个段子:友谊会走散,爱情会变淡,金钱会诱惑你,生活会刁难你……只有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此言得之。甚至都不用等到高考,初三上学期学完二次函数,我就知道自己做不了科学家,更改变不了世界。尽管我是一个容易半途而废的人,但在“改变世界”梦想破灭这件事上,还是郁闷了很久。直到多年以后读到刘慈欣的《地球大炮》(大刘在小说中挖了一条贯穿地球的隧道,用来安装连接南北极的电梯),恍然发现,科学家没能办到的事情,在小说里实现了。这种感觉不亚于卡夫卡带给马尔克斯的“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的震撼。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试着写小说,所以我很后悔,世界上有那么多文学名著,为什么自己小时候偏抱着《十万个为什么》不放呢?
就此倒戈。毕竟,相比改造世界,写小说的成本要低得多。尤其科幻写作,简直是一种具象意义上的“纸上谈兵”。聚变堆、戴森球、量子计算机之类的,想要什么,键盘一敲就有了,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要羡慕我们。于是我再次想起那位企业家的天才构想,时隔多年,网友们的“脑洞”甚至更大:为珠穆朗玛峰装电梯,在长城上贴瓷砖,给太平洋加盖子……我开始醉心于想象这些由人类之力打造的地质奇观。彼时我身处重庆夏日的笼罩中,当即决定建造一个超大号的空调房。有多大呢?覆盖整个欧亚大陆。
接下来的事情反倒乏善可陈——绘制、设计草图,校核结构强度,推演建造方案……本科学了四年机械设计,第一次派上用场,是在小说里。我简直有点兴奋,如果有充足的资源,说不定真能把这大家伙造出来。想来想去,为了使故事不那么“现实主义”,我在故事中植入了唯一一个科幻设定——可控核聚变。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十万个为什么》就讲,再过五十年,人类有望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上网搜一下核聚变的新闻,你会发现,人类到完成这个目标的时间距离仍是五十年。这情景,怎么说呢,有点像夸父逐日。好在夸父永远不会绝望。尽管我在小说中对聚变能的前景做了最悲观的想象,但我仍渴望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