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除了安全,我们还要! ——短篇小说《820支》创作谈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杨遥  2025年10月08日18:16

几年前,我起了一个念头,写一个系列小说,探讨不同的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理想。《820支》可以说是其中一篇。

有两年,我住在太原市森林公园的北门,每天乘坐820支公交车出入。遇到一位特别谨慎小心的司机,每次遇到转弯、斑马线等,不管有没有行人,都要停下车等待,而且乘客不坐下,他就不开车;快到站时,乘客若提前往门口走,他绝对不允许……每次坐他的车,绝对安全,但简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对于每天通勤的人。我便想,过度的安全,是否成了一种压迫?我们在多少事情上,因为所谓的“安全”,对人做出种种限制,其合理性边界在哪里?个体真正的需要又被置于何地??而司机本人的恐惧与执念,是否正是一个小人物在失控的世界里,竭力寻求“安全”与“掌控感”的一种悲哀?

主题确定下来,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位司机,记录公交车上发生的种种事情,为创作一个司机的故事做准备。这时,一位过往的朋友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朋友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司机,在客车制造厂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这份工作足以让他工作和生活都很优越。朋友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开车,车技也特别好。但是因为国营企业改制工人下岗,朋友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他的母亲曾经摔断肋骨,都硬撑着没有去住院,而是在家自己治疗,至今走路仍歪歪扭扭的,腰部不敢用力。

但仅仅这样写,我仍不满足。我还想深挖这个司机为何会这样做,从逻辑上进行分析,主人公必须有个站得住的理由,于是,“精神创伤”比较合理。

思考到这里,小说的基本框架就确定了,接下来开始寻找素材。820支的司机自然是核心原型。我还想起车上一位经常出现的女人,打扮精致,每次上车后总是叽叽喳喳地炫耀自己的生活,没少抱怨司机。每天早上,坐820支的乘客很多是在服装城上班的。

服装城曾经是太原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鼎盛时想承包一个柜台还得托人求情,全省各地卖服装的几乎都在这里进货,每次去都是人山人海。多年前,我在老家工作,为了赶时间,曾坐着进货的大巴车去过服装城,几乎凌晨就出发,冬天时天还黑乎乎的。

如今服装城萧条了,我去过几次,经常一个楼层都见不着一位顾客,而售货员比顾客还多。我想起以前带着女儿去那里的商场玩攀岩游戏,那时人真多,而现在,游乐场早已荒废。

这些细节一个个描摹下来,个人命运便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小说的时代感就出来了。但如何让司机遭遇精神创伤呢?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采访一个公司老板时,坐公交车坐反了方向,那位司机为了送我,开着车逆行,把我送到了地方。放在现在,司机大概率会受处分。而这种为了帮助他人反而受处分的事情层出不穷。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让司机因为逆行送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老太太,而受到处分。但光有这个细节,力度还不够,我想起了最让人伤心的事情——失子之痛,当我写下这个设定时,心头沉甸甸的,但由此,人物所有偏执的行为逻辑终于成立了。

此后,生活中更多的细节陆续涌现出来。比如多年前,在医院门口,我曾看到一位中年女人从地上拾起一个橡胶瓶盖,小心翼翼地塞进口袋里。那一刻的情景让我难受了好长时间。把它写进小说里,司机家里的窘迫便不言而喻。

小说写完之后,又斟酌题目,觉得《820支》就不错。“支”有从整体中分出的一部分的意思,暗示着次要、边缘,与小说人物的处境和心境高度契合。若是《820》,反而失去了这层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