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坪:窘境中看见,慈悲见宽厚
我一直在写身边的普通人。
我知道,写好普通人绝非易事,他们的生活大部分都按部就班,乏善可陈。有时候,猫在书房里看书,看电影,能听到外面的争吵、叫骂、哭喊。我曾经很厌烦这种高浓度的生活状态,儿子因此调侃我是个“淡人”。
做个“淡人”有淡的好处,比如,会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与发现者。生活的平静之下是否有暗流涌动?沉默是否比歇斯底里更让人崩溃?光阴流转里,既是“巨浪涌千寻,谁知无一滴”,亦是“百唤无一应,谁知离恨多”。这是生活的困境,也是窘境。
一日,朋友邀我去山中看树。她比我年长,是个温暖的人,多才多艺,豪爽真诚。那次山中之行,她跟我聊起一些小事,其中就说到年轻人的婚姻难题及生存境遇,还有两代人之间的各自委屈和各自承受。她的身上既有时代带来的有限与混沌,也有人格底色成就的开明与侠义。隔着距离,我是她生活的“清醒者”与“旁观者”。她轻轻地说,假如孩子们有一天分开了,她会将孙女当成自己的“二胎”好好带;站在孙女的角度,她希望孩子的妈妈将来能过得幸福。这后半句,她是含泪说出来的,我听到了她极力隐忍的哭腔。
生活让人费解,也让人束手无策。就像婚姻,并不能因为解除了夫妻关系而一并解决掉前尘旧事里攒下的困顿与难题,那些牵绊也不会因关系的解体而消弭。极有可能,它会变得更复杂,更迷离,更浓稠,更苍凉。
诗人里尔克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人活着是艰难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被艰难包裹的人生,要学会生活,学会爱,要承担这人生中艰难的一切,然后从中寻觅出美和友爱的存在,从一条狭窄的小径上寻找到通往整个世界的道路。
我想,这大概是困顿状态下难以做到的,却又最能抵达人性丰饶之处的一种艰难的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爱。
于是,我就构思了这样一个小说: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平静的退休生活被儿子婚姻的解体打破,她既要尽力照顾幼小的孙女,又要为儿子的生活操劳。而在面对绝情而去的儿媳身陷情感的泥淖时,先前的敌意、质疑、仇视与对峙在慢慢消释,天然的悲悯与同情在潜滋暗长,她不断挣脱人性本能的狭隘与偏见,去理解另一个女人命运的促狭与卑微。最终,她亲手送儿媳出嫁,护送她往更适合的婚姻里安住。
我不敢说看透、看懂生活,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境,且大多不可与人言及。但我想,恰恰就是平静生活里的灰色地带,那些忧伤的温柔,凛冽的狂妄,破碎的重生,裂痕处的光,都是窘困生活里的一种友爱与宽厚的提纯。而普通人的故事仍在时光里续写,终归会有渡口,也各有归舟。岁月或许是个大型的闭环游戏。
感谢《长城》的厚爱,让这篇习作得以被看见;感谢生活里的友爱与照护,让我得以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