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投稿
按标题
按内容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叶梅:抗战题材小说要传递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我的写作或许就是如此,总在发现和探究的路上。”
话剧《星空与半棵树》首演,陈彦谈:人间就是盛大的剧场
“戏剧,既要重视原创,更要重视传统积累,重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飞身一跃。”
盛可以:我就想做个安心写作的人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形态。我是在写作中活着的。”
仅仅是诗:自我的完整性与新的觉知
“新诗在整体上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语言危机范式,它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在对日常流通语言的冗余性的反对中塑造自己……”
海飞×岳雯:“雨水和雨声, 就是文学”
“有时候写作就好像一种条件反射,暗器来了武林中人一定会伸手接住,那么小说的方向来了作家也会伸手接住。这就像一种人笔的合一,像从天而降的瀑布,像一道闪电,自然发生。”
蔡崇达:笨拙真诚的追问才是《皮囊》的样子
“《皮囊》更像一个拥有许多扇门的房间,不同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门进入,也许是‘故乡与远方’的共鸣,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也有人关注‘生老病死’‘父子关系’……阅读过程是一个共创过程,而电影则是一个更为笃定的‘容器’。”
什么样的题材,牵动整个社会,让作家崩溃又重建?
《要有光》的写作基于梁鸿多年的田野工作,聚焦青少年由家庭创伤和学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采取了“非虚构+观察+亲历对话”的写作方式,尝试与社会一起探讨求解之道。
走近穆旦,窥见复杂的时代面影
突破的力度越大,越能呈现出广阔的传记知识背景,也就越能呈现出复杂的时代面影。希望读者在进入穆旦并不顺畅的人生故事的同时,也能读出历史本身的复杂含义。
在联系与“对话”中精准指认新诗
“诗是宗教,它需要付出绝对的虔诚”,无论写诗也好,诗歌研究也罢,都需要付出努力,不离不弃坚守如一,方能无愧初心。
刘禾谈人工智能:谁把哲学带进了计算机?
“科学家是如何与文学互动的?他们是如何阅读文本的?这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因此,我的工作就是想将这些被割裂的领域重新连接起来,让文学的疆域变得更宽广。”
肖江虹:作家在作品中有关伦理的发现与深度思考是AI不可替代的
“AI永远在小说家之后,小说家的功能其实是发现,而不是总结,这就是小说家存在的意义。”
阎晶明:读懂鲁迅的多元面貌
“鲁迅的创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始终遵时代之命,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鲁迅的文字充满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充满了未来的殷切希望和对现实的无情剖析,包括对自己的无情解剖。”
李浩、金赫楠:当鲁迅遇到DeepSeek
关于小说技法的对谈
谢飞 王垚: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观影
“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技术课题,这些技术的“现代化”永远要求你有新的形式,但是要搞好内容,还是得回到视听叙事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经验。”
邵栋:短篇小说的一瞥,可以是醋栗,可以是一封信
“短篇小说是瞬间一瞥的艺术。这一瞥,可以是醋栗,可以是一封信,也可以是一个或一群从未有机会在小说中开口的人。”
朱宇清科幻小说《物换星移》:触发共振 仰望星空
“最难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巧妙地将科学理论、社会现象与哲学思想融合贯通,并构建一个好看的故事。”
罗振亚:关于当下诗歌现状与未来的对话
“中华传统文化对新世纪诗歌构成的是精神思想和艺术技巧的综合性辐射,像古典诗歌凝练含蓄风格统摄下的多元并举,像儒、释、道一统传统观念的共时性塑造,都对当下诗歌具有正面价值的引发和渗透。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细致考辨其间的运作规律。”
陈登:诉滞涩以诗,微小却尖锐地疼一下
如果说每个作品都是创作者面貌的写照,那么阅读陈登入驻原创频道以来的诗作,就像跟随一位遥远的朋友,一路行至一座美学花园。
AI 写作与人类创作的未来
人类本质上是特别盲目的,今天有这个梦想,明天有那个梦想,但这种盲目性才是生命体的可贵之处。我们的迷茫、焦虑与非理性,反而可能会为我们未来的文明形态打下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东来、林晓筱:别活成“表格”,迁徙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宿命
东来、林晓筱、汤明明围绕“怎样的生活值得一过”,聊了聊青年人如何处理“迁徙”带来的撕裂与不确定性,如何在流量时代,安放自己的欲望等。
苏童:我认为生存比死亡值得书写
苏童说,在这些年的写作中,笔下的死亡越来越少了。年少时写作,死亡是故事的一个相对容易的出口;而现在,他笔下的死亡越来越少。中年之后,他笔下“没有一个人物可以随随便便死去”。
专访许子东:写文学史就是在写今天
这些年,许子东在公众中的形象,既是一位细致的文学研究者,也是一位对社会话题做出及时表达的观察者。他的两重身份并不相悖,且结合得极为适恰。
王尧:每个时代都有难题,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难题,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我想,赤子之心对我而言是重要的。”
刘楚昕:在真实和虚构中找到平衡点
“尤其是中国的当下及未来数十年的前景,这是我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最适合由我们这一代人来书写,这是青年作家的使命。”
李洱:如何解读同代人的创作?
“写这些文章绝不仅仅是为了写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要从具体的人、具体的文本那里跳出来,看看这些作家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什么。”
对生活感兴趣是写作最持续的动力
“北京是中国极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当代社会的发展在北京有充分体现,写好北京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写好中国人的生活。”
林白:在离开与抵达之间循环
对于两次收获中国女性文学奖创作奖的作家林白来说,她的“女性三部曲”——《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北去来辞》,正是用文字对女性生命体验所做的深刻探索。
在乡土与AI之间探寻“新质”
“你知道我为什么还在用笔写作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欢写字,我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是我喜欢写字的那种感觉,这也是人的气息的保存和证明。”
被误解是编辑的宿命?
去世多年后,《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17篇未删减版短篇集结成书,以《新手》为书名重新出版,一个完全不同的卡佛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褒贬不一。
人形机器人与科幻创作研究三人谈
我们如何制造出“它们”,又如何理解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