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掰”出的故事——中篇小说《拜月记》创作谈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王松  2025年09月29日09:49

就我小说的故事而言,“掰”,又是一种讲述的方式。

“掰”的过程,也是“掰扯”。这篇小说就是掰扯出来的。

我一直让小说有个好故事。但发现,有一种故事,无论你怎样费尽心思把它讲得天花乱坠,甚或像一块漂亮的猪肉五花三层,总觉得好像还欠点什么。欠什么呢?想来想去,应该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讲述它的人。说白了,这故事不能平端出去,得“掰”着讲。

这种“掰”的故事有个特点,就像一株植物,是生长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这就有意思了。我们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时,往往会用一种虚构的可靠叙述,而讲非虚构的故事,囿于真实,则更会用一种真实的可靠叙述。但这时,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夹在这两种可靠叙述之间的,也就是这种生长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故事,对它的叙述,却可能是不可靠的。

也正因如此,这种叙述方式才叫“掰”。

当然,类似的方式早已有之,比如推理。“掰”与推理的共同特点是,都会有一个逻辑的脉络,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和发展,这个脉络也会被逻辑的合理性和自洽性不断矫正。但不同的是,推理到最后,必然会推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比如案件,也就是所谓的真相大白。但“掰”却未必,也许“掰”到最后,仍然还是一个不确定,或不可靠的结果。

其实不可靠或不确定,也许恰恰是合理的。对于远去的尘封往事,我们就是再努力,也只能从当年曾亲历、今天仍健在的老先生的讲述和一些文字的线索中去探寻,去逼近,而真正抵达真相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掰扯”。

此时,重要的只是过程。至于结果,见仁见智。

在我的忘年交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当年是评剧院的司鼓,他老伴唱青衣。一次一起喝茶,他对我说,过去的事,你真该掰扯掰扯!他因为职业习惯,嗓门儿很大,当时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他老伴在旁边捂着嘴乐,对我说,他耳朵聋,当初让锣鼓家伙震的。

又说,是,你真该掰扯掰扯。

这篇小说本想叫“掰月记”,又觉着用相声的行话说,皮儿太厚了。所以,叫《拜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