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斌:以战斗者身份参加抗日战争的作家
长篇小说《红旗谱》一问世,便轰动文坛。这部40万字的巨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大革命失败前后10年冀中平原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塑造了朱老忠、江涛、春兰等一大批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形象……
-
林徽因致费慰梅:“我们的《边城》……”
倘若这个译本设法出版了,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遗憾的是,没有。“我们的《边城》”不甘心地湮没了。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九月,萌动的敏感在延伸
“当她散尽一切身外物,做完未竟之事,她觉得可以干干净净地上路了”。
02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解读
早在1947年,沈从文已对自己的搁笔有所预感,并在该年7月左右致信汪曾祺时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汪曾祺回信说道:“信上说,‘我的笔还可以用二三年’……
03由“梦”及“生”:一颗诗心的历练
《子恺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云霓》《护生画集》等珍贵藏本均陈列其中,《弘一大师造象》《炮弹作花瓶 万世乐太平》等画作则单幅展示,唤醒了先生笔下的人间相。
04从这里发现老舍——《言语声片》与老舍的创作
——那是年轻的舒庆春在上世纪20年代的异国他乡录制的音频片段,取样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言语声片》。
严复:凤凰涅槃
说起严复,最为诡异的是——那些自诩有学问的人都瞧不起他,不但瞧不起他的文章,瞧不起他的翻译,更要紧的是瞧不起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钱锺书号称最通西学,他鄙视说,严复原没有精湛之思,治西学格调很低……
来源:《中国作家》 | 韩毓海 2025/10/10
孔另境与吴文祺——从孔另境签赠《中国小说史料》说起
收藏签名本过程中,每碰到名家赠名家、但名家之间直接交往资料阙如时,我都喜不自胜。这往往意味着可以钩沉出一段文坛史话。中华书局1936年7月初版刊行的《中国小说史料》,就是这样一本书。在这本书的扉页,有编者亲笔题签……
来源:光明日报 | 燕宏博 2025/10/10
宋人的广告
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商人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汴河两岸店铺林立,街道上游人如织。穿过城门进入内城,更是一派热闹繁华光景。 在市场布局上,汴京打破了唐朝市坊分家的格局,商铺开设较为自由,除了固定铺面,游商还可沿街叫卖或摆摊设点。
来源:光明日报 | 唐娒嘉 2025/10/10
一座图书馆对故宫文物的守护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北平的宁静,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拉开序幕。硝烟之下,不仅有千万民众被迫流离,还有一批特殊的“迁徙者”——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百万件文物,也开始了一场历时十余年、行程上万里的文明守护之旅。
来源:学习时报 | 陈有志 2025/09/30
谢冕 青春后半程
多次有人尊称他“谢老”,他颇不以为然,说:“叫谢老师就很好,不要叫谢老。”故我们亲切地自然地叫他谢老师,似乎很少会想到叫他“谢老”。他婉拒“谢老”的称谓而坚持“谢老师”,一是他不觉得自己“老”了,二是他内心里对老师这个岗位的无限热爱。
来源:新民晚报 | 王干 2025/09/30
张爱玲的文学史评价及创作启示
众多评论家都盛赞张爱玲(1920-1995)作品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奇丽风格所吸引。“张爱玲体”的独特性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贡献。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刘川鄂 2025/09/30
笔底波澜见匠心——汪曾祺《故里三陈》手稿探微
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5周年。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和短篇小说圣手,汪曾祺留下了大量经典名篇。其中《故里三陈》最初发表于1983年《人民文学》第9期,小说手稿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原稿使用的是经济日报稿纸,共38页……
来源:文汇报 | 王玥 2025/09/08
郭沫若: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1937年7月27日清晨,一艘由日本驶来的邮轮进入东海,一位中年学者站在甲板上向祖国眺望,神情凝重,若有所思。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并热情地向他打招呼:“郭沫若先生回国了!”
来源:光明日报 | 刘曦光 2025/09/07
想演烈士,最终自己成为了烈士
《钱毅的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32开本,17印张,35.8万字,定价1.75元。首印2.6万册。编者为陈允豪、钱璎、钱小惠,三位均为新四军战士——陈允豪是钱毅战友,钱璎、钱小惠则是钱毅的战友和姐弟。他们从钱毅逾百万字的遗作中精选篇目,汇编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来源:北京日报 | 刘放 2025/09/05
舒宗侨的抗战岁月
舒似槿陪着父亲,漫步于外滩和外白渡桥。这里矗立着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底楼西南角,曾是《联合画报》社址。底楼外墙上的霓虹灯,曾经闪烁“联合画报”四个大字。 而舒宗侨,曾经是《联合画报》的主编。 这是1999年国庆。
来源:解放日报 | 李天扬 2025/09/04
一所高校 以教育薪火续写报国华章
办学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教室是几间简陋平房,黄泥夯墙、铁皮做顶。粮食供应时常中断,含有沙子、石子的“八宝饭”是家常便饭,有时还要靠野菜、红薯充饥。“书桌”是装肥皂的木箱,笔记记在粗糙泛黄的土纸上。为了躲避轰炸,上课期间随时“跑警报”成了常态……
来源:光明日报 | 邓晖 2025/09/03
从歌乐山到枫林桥
1945年,父亲从英国回到母校上海医学院(当时已内迁重庆)报到并担任教职已有4年了。他和5位年轻人一起,在歌乐山建立了药理实验室,一心想为重庆缺医少药的大量疟疾患者尽一份力。他们专注于研究工作,除了从国外同行寄来的缩微胶卷中得知一些自己科研领域的进展外,对世事了解甚少……
来源:新民晚报 | 张安中 2025/09/01
涤烦祛秽代琼浆——近代中国的汽水
汽水作为夏日消暑之物,在晚清传入中国,“考其来源,在光绪年间,先由南洋而至上海,嗣后才盛行于各都市”(《汽水原名荷兰水》,《新天津》1942年8月14日)。汽水也称“荷兰水”……
来源:光明日报 | 安雅琴 2025/08/22
百多年前,英国奇女子的“北京花园”
古今中外产生过无数著名的旅行家,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饱览奇风异俗的经历更令人羡慕,他们留下的文字成为满足我们好奇心或求知欲的宝贵资料。
来源:北京日报 | 李国庆 2025/08/15
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穆青笔下的东北抗战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就其残酷与艰苦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但由于过去环境的限制,及日寇的严密封锁,使国人对联军的英勇斗争很少知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牛纪伟 丁非白 2025/08/18
“飞机楼”往昔
在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原皇家园林——自得园。自得园现位于中央党校南院内,园内隐藏着一座造型奇特的“飞机楼”,其两翼舒展的轮廓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架蓄势待发的银色战机。
来源:北京日报 | 高一丁 2025/08/19
《救亡日报》:牺牲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黄浦区南京东路353号,如今的悦荟广场迎接熙来攘往的人们。1937年8月24日下午,淞沪会战爆发后第11天,在这座当时还叫“大陆商场”的装饰主义建筑6楼,第一期《救亡日报》出版。
来源:解放日报 | 王闲乐 2025/08/20
大刀教官和他的武术茶馆
翻开抗战史册,我们看到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和日寇作战,就在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长城上。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而损失惨重,但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特别是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杀日寇数百人,被称为喜峰口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来源:北京晚报 | 董梦知 2025/08/21
- 从这里,阅读文史频道
2023年7月起,我们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特辑 | 【笔醒山河】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到1945,中国作家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用笔写下不屈的觉醒。抗战文学参与了硝烟弥漫的民族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典佳作。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中国作家网也由此推出“笔醒山河”文史特辑,分享策展人眼中的手稿、书信日记、报刊,以及文学文物背后的抗战往事。
特辑 | 【王蒙说“聊斋”】王蒙近二十年来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系列论文散文杂文,评点《聊斋志异》,从文学、小说、创作、语言评论,延伸到社会评论、人生评论、文化评论、道德伦理评论。2025年,他的这一愿望在逐步实现。
【经典作家专刊】郭沫若、曲波、周立波、唐弢、林斤澜、草明、钟敬文、金庸、马识途、梁斌……
重读《背影》:父亲衣襟上的尘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原载于当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百年来,这篇1500字左右的短文,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生命体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