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限近似于透明”——从《推拿》到《欢迎来到人间》
毕飞宇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问世后,引起颇为热烈的反响。
2025-08-18
-
郜元宝:“小说家言”有大道存焉
本期两篇创作谈和一篇小说理论文章,均含有潜在对话意向。
2025-08-18
-
打开历史尘封,抗战题材文学明珠重见天日
1940年,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作家师陀在上海创作了以北平“一二·九”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争斗》。
2025-08-18
-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在诗学的田野里拾穗
三位农妇躬身于麦浪间,将散落的稻穗收入囊中,这是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笔下《拾穗者》的画面,每当我欣赏这幅画的时候,感觉到那不仅表现了对土地馈赠的虔诚,亦是对生活诗意的执着追寻。
2025-08-18
-
冷暖的达致与未竟——刘康诗歌的一种解法
自刘康的第一部诗集里第一首诗的第一个词开始,“阿冷”其人即登场:“阿冷从云南给我寄信”(《虚无之地》)。
2025-08-18
-
《寓言之岁》:故乡与他乡的寓言交响
继《日子疯长》《满世界》《样范》之后,龚曙光近日推出新散文集《寓言之岁》,其中有关于故乡物事的追忆,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对身边各色人等的描摹,有关于AI时代的哲学探索,也有面对某些特殊时刻的心态纪实。
2025-08-18
-
致AI时代的青年诗歌编辑
作为一个诗坛老兵,我有着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编辑经历,接触过各个年代的知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编发过流布全国的优秀诗作,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历历在目。
2025-08-18
-
《中华美学精神》:在跨文化对话中彰显中国美学的主体性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25-08-18
-
乡土烽火:沙汀笔下的“抗战大后方”
自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沙汀深受鲁迅、茅盾等文学前辈影响,决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文艺”上,借此表示其“应有的助力和贡献”。
2025-08-18
-
“使石头成为石头”——论素人写作的“下半场”
近期,农民工写的高考作文《我的母亲》、初中生写的作文《旧轨还乡》、果农“沂蒙二姐”诗歌创作等话题屡登热搜,走红网络;期刊杂志刊登的“90后”王晚《我是外卖女骑手》、王瑛《清洁女工笔记》等非虚构新作引发关注,“素人写作”现象再度成为大众传播视野中热度不减的文学话题。
2025-08-17
-
罗洪与《孤岛岁月》
沪上女作家罗洪(1910—2017)生前多次对我说起,她的作品不多,但在抗战期间写下的文字,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生活与感受,留下了一些真实的文学作品。
2025-08-17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未曾减色的文学激情
读罢师力斌新出版的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打开”是最先蹦入脑海的一个词。
2025-08-17
-
《长江这10年》:细说长江故事
讲述长江文明故事,解锁十年山河巨变,湖北作家李鲁平的纪实文学作品《长江这10年》依托大量田野调查,围绕典型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下,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记录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绿色奇迹。
2025-08-17
-
关于苦难的诗学炼金术——晓角诗集《三天过完十六岁》阅读札记
“这辈子每天攒一厘才华/十几年攒成一点儿才华/一辈子成不了作家没什么/以后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00后诗人晓角在《攒人生》中写下的这些诗句,犹如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了一个农家少女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之旅。
2025-08-16
-
越过山丘,看到人性光辉
《泥潭》 刘楚昕 漓江出版社 刘楚昕,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院,现为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2025-08-16
-
“业余性”写作的奔竞姿态——评《师父是个好人》
1992年,著名学者萨义德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演讲,在谈到当时挑战知识分子的四种压力时,他提出了著名的“业余性”观点。
2025-08-15
-
李浩:“经典确认”和新世纪文学史书写的难度
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需要伟大的阐释者。
2025-08-15
-
《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折返,精神的溯源与淬炼
我是风,你是风,我们是风,过去的事是风,当下的事也是风。
2025-08-15
-
在精神长河里做一朵浪花
翻开书页时,窗外的蝉鸣正穿过夏日的风钻进书房。
2025-08-15
-
我策划的第一本畅销书是这样诞生的
当编辑的17个年头,目前代表作可能还是自己策划的第一本书——阿耐的《欢乐颂》。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