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见性、见心、见情、见真——评杨献平《中年纪》
来源:文艺报 | 徐 虹  2025年09月18日09:53

杨献平的散文特质是见性、见心、见情、见真,翻开《中年纪》,西北风裹挟着黄沙扑面而来,这是巴丹吉林沙漠赋予他的精神胎记。十七载戍边生涯,让他的文字既烙刻着北方民族的豪迈血性,又浸润着边塞诗的苍凉底色。当人到中年迁徙至成都,地理空间的位移带来的是关于疾病、爱情、精神等生命体验的变化,在《抑郁记》《混沌时刻》等篇章中化作深刻的自我剖析。在《边塞军旅或青春的巴丹吉林》里,青春岁月被风沙蚀刻,那些在荒漠中与孤独对峙的日夜,那些用诗歌自我疗愈的时刻,最终凝结为文字中的精神钙质。地域经验与生命体验的深度融合,使杨献平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风致。

《中年纪》收录的15篇散文,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年人的生存镜像。从《沙漠里的细水微光》到《成都笔记》,空间转换背后是精神还乡的永恒母题。当作者在异乡街头体会“丝丝入扣的孤独”,在《中年的乡愁》中写下“故乡是精神的标识”,他所体会到的地理与心理的双重漂泊感,恰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共同的精神境遇。正如詹姆斯·伍德所言:“写作靠的是深情。”杨献平敢于直面灵魂的暗处,在《误药记》《混沌时刻》中的自我剖白呈现出他中年后对疾病和死亡的深刻思考,让文字获得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在语言层面,杨献平实现了方言土语与文学表达的有机融合。他以南太行方言为精神底色,将乡土叙事与现代性思考熔铸一炉,创造出既具地域辨识度又富哲学深度的语言风格。当下有些散文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技巧的繁杂,而少质感、骨感和力道。但杨献平的文字没有精致的辞藻堆砌,坚持用“笨拙”的真诚来写散文,以生命本身的重量撼动人心,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写作姿态。深厚的感情和审美的体验让他的散文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

散文写得好不好,与作家的学问、才情相关,也与作家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相关。正因如此,杨献平的散文有很强的辨识度,为文坛带来一股清新、刚健的活力。当我们翻阅《中年纪》时,触摸到的是一行行朴素而真诚的文字,执着于在现实的裂缝中寻找人生的意义,点亮精神与理想的光芒。正如他所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的,一个人也是整个宇宙的。”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