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良田》:谱写悠扬的田野之歌
河南周口作家柳岸的长篇小说《天下良田》,将笔触聚焦波澜壮阔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以50多万字的篇幅深情描绘中原大地万亩粮田、风吹麦浪的美好画卷,讲述基层干部精耕细作责任田与良心田、农民群众的生活发生巨变的故事,以文学的样式为时代变革交上一份答卷。
作者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将亲历的多年农业开发工作积淀与对土地的真挚情感,融入宏大的时代变迁之中。在中原大地,旱涝不均、靠天收成的“原田”如何被改造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良田”?如何建成集优美田园风光与农业耕作的“田园综合体”?如何充分激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潜力?这是作者的思考,更是她笔下主人公陈姝的思考,小说也由此展开。
故事发生地陈胡县是历史文化厚重之地。陈姝这个名字,取“陈州”之“陈”与“静女其姝”之“姝”。有着如此古典温婉名字的女子却“其貌不扬”,办事“风风火火”,是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头发短得不能再短了,再短一点就是男人的发型了;一张长方形脸,棱角突出,缺乏女性柔润”。小说的整体故事采用主线索与隐形线索交织的叙事策略。主线是高标准农田的推进过程,而隐形线索则是以褐天缘父子为代表的一家三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迁。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工程开工挖沟时,被占地的褐天缘等村民持刀阻拦,村支书褐天瑞躺平、疏懒,村队长褐大锤蓄意破坏……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尤其是面对重点开发县资格即将被取消的挑战,新官上任的陈姝和同事吃住在工地,飞奔现场安抚村民,商量对策弱化矛盾,激活村支书的工作热情,同时争取县财政支持,尤其是竭尽全力争取到省上在这里召开现场会,乃至争取到召开全国论坛的资格。小说中的隐喻色彩明显,陈姝和更多基层干部深刻意识到,农业综合开发是个良心活,不能因为遇上点困难,就懈怠应付,做好这份工作也是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和良心田。小说塑造的人物群像身上蕴含着“敢想敢做、克难攻坚、精益求精、永不懈怠、砥砺前行”的精神,谱写悠扬的田野之歌。
在讲述高标准农田改造与科技下乡、精准扶贫、村容改造等系列惠民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作者还将褐天缘父子三代人与土地的命运沉浮这一隐形线索逐步强化,在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命运悲欢、理想激情中增强共情力。褐天缘的父亲褐仙寿教过私塾,是褐村有学问的老人,其理想是“有地种,有书读,儿孙贤孝”。相较于父亲的耕读传家,褐天缘的理想则是“种很多地,挣很多钱,过上不愁吃喝、不愁用度的好日子。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儿子上大学,妻子能走路”。这个因妻子车祸病重、自己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土地上刨生活,被贫困压垮的汉子面对自家耕地被占、妻子绝望的嘶喊,从最初持刀阻拦项目施工,到后来在陈姝等人的帮助下,参加施工建设、承包高标准农田,进而成立“天缘种业基地”,全家生活得以大转弯,妻子经过医治能站起走路,父亲诵读的经典也由“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转为《诗经》中的“有飶其香,邦家之光”。尤其是曾经因为交不起30元资料费而差点辍学的大儿子褐晓光,也有了追求理想的勇气,考取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小儿子褐晓明得以学习自己热爱的播音艺术进而考取传媒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家乡农产品的宣传。
村民夏春秋的父亲因喜欢土地而直接取名夏喜地,机械化耕种时代也依然每天在田地劳作,是不觉辛劳的快活。农民与土地的故事曾承载着《红旗谱》中严志和走投无路卖地时的绝望、《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在自留地的精打细算、《梁光正的光》中梁光正在土地上的反复折腾,也承载着《天下良田》中褐天缘父子三代人从悲到喜、从耕种几亩地到几百亩再到数万亩、从人力耕作到机械化再到科技化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让古老大地上的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作者以满心挚爱与悲悯的笔触,将农民与土地的深沉羁绊、农民骨子里的质朴与坚守、改革阵痛的泪水与希望都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即使暗中阻挠工作的褐大锤,作者也将他的妻儿进行妥善安排,鼓舞人们看到美好和光明。
“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一个作家精神的DNA。”小说通过地名、姓氏、古迹、美食等呈现出古老陈地文化的精髓,注重对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弘扬。历史典故的化用与豫东方言的充分运用,如“主贵”“得法”“喷空”“人彩”“阳会儿”等词语生动有趣,地域特色浓厚。《天下良田》将平原风光、北方习俗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呈现中原大地的自然人文风景。小说有多处关于平原野草野花、日出日落风光的描写,体现出细节的动人之处。
小说立足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着力塑造陈姝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她仿佛是《李双双小传》李双双、《人到中年》陆文婷、《湖光山色》暖暖等众多女性形象的合体,坦荡、直爽、善良、泼辣、能干,也流露出些许的文艺气息。稍显遗憾的是,小说突出陈姝在亲情、婚姻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描述她与母亲、丈夫之间的生活场景较多,而与儿子之间的细节笔墨不足,从而使得陈姝的形象塑造缺失了细腻、柔软的张力。作者所追求的大团圆式结局,未能完整贯彻,如夏半语的婚事一再搁置,前文描述的粉条厂上班的褐村胖姑娘,后续不再提及,小说开头占有一定分量的村干部褐天意也在叙事中逐步消失了。篇章结构上,第三部分“田园”稍显仓促,智慧农业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更多是人物对话与介绍,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较少。
整体而言,《天下良田》是一部融合作家生活经历与深切生命体验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中陈胡的农业现代化是全国脱贫攻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寓意着未来农业的方向,一如小说中的描绘,“放眼望去,广袤无际的田野,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的沟渠,花团锦簇的路肩,整齐挺直的绿树,清澈透亮的渠水,木石相间的小桥,还有驿站那儿一片原色质朴的木房子……”
(作者:王 杰,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