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凤歌》与乡村精神世界
《龙凤歌》作为胡学文的最新作品,展现出了其创作生涯中显著的“变”。
2025-09-15
-
《古画照相馆》:被丹青定格的文明史
《都城纪胜》中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
2025-09-15
-
把历史的经验凝成智慧:怀念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传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过去十来年从先生学习,受先生教诲的往事历历在目,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2025-09-15
-
光从何处来?——梁鸿《要有光》阅读笔记
梁鸿非虚构新作《要有光》,关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创伤与重建。
2025-09-14
-
师傅的辉煌——评武歆工业题材小说《师傅》
人们都熟知,古老的铁匠打铁离不开大锤和小锤。
2025-09-14
-
吴思敬:《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中国新诗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
2025-09-14
-
错位、反讽与荒诞:一个故事的多副面孔
读小说《我们的宠物》,熟悉作家陈昌平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他的小说《教授与狗》《大闸蟹》《克里斯蒂娜》等等,上演的都是一出出悲喜剧。
2025-09-14
-
“软科幻”叙事进击现实难题——评张翎《种植记忆》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又该怎样接纳过去? 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种植记忆》,聚焦前沿科技和人机接口展开叙事,围绕受伤女孩“种植记忆”后的心理恐惧和所面临的情感冲突,创意叙事与文化探寻有机结合,创伤修复与伦理难题错综交织,不啻于一部探寻生命认知和精神重构的心灵之作和创新之书,触动现代人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境遇和困境。
2025-09-14
-
“我不轻易赞美”——谷禾诗集《泥沼之子》读札
人到中年,诗人会越来越成为某种综合体。
2025-09-14
-
语言的寓言与叙事的星丛——论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的对话诗学
语言的寓言与叙事的星丛 ——论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的对话诗学 梁尘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具有深刻哲思穿透力与独特文体意识的作家,李洱的《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不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是一场语言的实验与叙事的探险。
2025-09-13
-
漫长的告别——关于赵雨中篇小说《桥头严》
当一个作家开始叙写童年与故乡,那往往是他探索建立自己写作根据地的开端。
2025-09-12
-
爱在语言止步处——读韩东《宠子》
“打喷嚏”本是狗狗情绪激动时的自然生理反应,在韩东的短篇小说《宠子》中,这一细节不仅构成了推动叙事的关键转折,也是一个超越物种界限的“情动”(affect)瞬间。
2025-09-12
-
山与云之间的女性辩证法——读《山那边是云》
贵州作家郑欣的小说《山那边是云》发在《十月·长篇小说》2025年第3期。
2025-09-12
-
一曲“海之子”的吟诵——读诗集《福歌与晚舸》
在我以评论当代小说为主的批评生涯中,读诗评诗的尝试和经验很少。
2025-09-12
-
乡土写作的新路径——评唐慧琴中短篇小说创作
唐慧琴近几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北方乡村社会,以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讲述正在发生的乡村故事,摹写普通老百姓在新的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中复杂的伦理情感状态,呈现文明转型中乡村生活和乡村主人公们裂变中的成长。
2025-09-12
-
《月亮山下》:泥土中长出的诗行
董顺学将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题赠于我,这份承载黄土高原四十载岁月积淀的文学厚礼,既是一份知交间的信任,更构成沉甸甸的精神契约。
2025-09-12
-
向深厚的历史感挺进——读长篇小说《太行赋》
阿宁善于处理都市题材,尤其长于刻画知识分子形象。
2025-09-12
-
虽不够“科幻”,却寄托着“光明曙光”
如果用当下的评判标准来审视《猫城记》,就“科幻”而言,这部小说多少会显得有点“不够格”。
2025-09-12
-
语言自治的意义——读宁肯
拿到宁肯的散文自选集《一条河的两岸》,忍不住想说几句话。
2025-09-11
-
樱桃树下的生命独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我读完散文集《樱桃树下的思念》最后一页时,才发现长安的月光带着历史的一丝凉意,正透过窗户,在我摊开的书页上洇出一片银白。
2025-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