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应有扩展生活世界和爱的能力
不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小小一角” 优秀的作家都具有强大的写作能力,譬如艺术地把握生活与理解生活的能力、思想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精神承担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等等。
2025-08-15
-
AI来了,诗评家要有自己的坚守
当今,处于人工智能时代,诗歌评论面临着比AI生成的诗歌更大的危机和挑战。
2025-08-15
-
编辑“四要”——我为吴泰昌先生“编书”
吴泰昌先生是我的老乡。
2025-08-15
-
为“剧团抗战”立一座丰碑 ——读铁流中篇小说《八路军唱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读到铁流近作中篇小说《八路军唱歌》,蓦然感到一座“剧团抗战”的丰碑立于眼前。
2025-08-15
-
重阳菊正明——序张芳长篇小说《左明》
左明这个名字,对现在很多读者来说,也许不太熟悉,但对中国早期的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却不会陌生。
2025-08-14
-
先生之风——读金晖小说《先生》
与金晖的结识,始于他为我一篇小说写的评论。
2025-08-14
-
《燃烧的青春》:一曲荡气回肠的铁血壮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形象映照着时代前行的脚步。
2025-08-13
-
诗意空间的乡土记忆——读黄风散文集《野水的季节》
我很少对一本书如此着迷,就像品读一只宋代建阳窑黑釉茶盏上精美的兔毫斑,总是给人一种自然流畅、恬淡雅致、神奇美妙的感觉,当然我说的是《野水的季节》。
2025-08-13
-
《盛体》:这世上“真”最可贵
《盛体》(安徽文艺出版社)是作家王子君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
2025-08-13
-
藏在游戏里的智慧与文明——读《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
“玩物丧志”的传统古训与“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谆谆告诫,似乎总将游戏置于人生“正途”的对立面。
2025-08-13
-
展现当代小说理论的动态演变
周新民主编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编年史(1949—2019)》(以下简称《小说理论编年史》)共8卷本,近期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全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理论转型和成熟时期的样貌,推动了中国特色小说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2025-08-13
-
文学在日常经验之上寻求超越
日常经验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是文学真实品格的重要凭借。
2025-08-13
-
植根文化土壤的家族叙事——评《浮日》《悬月》
继《浮日》之后,作家吴然又推出了新作《悬月》。
2025-08-13
-
《微尘大地》:在故乡的坐标中 归来与出发
凌仕江的散文集《微尘大地》由40篇散文组成,分为“隐谷秘史”“锦瑟笔记”“花树箴言”“纸上流云”四辑,为读者呈现了关于故乡风貌、花虫草木、人文自然的记忆,以及一个写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真诚——如其所言,“致敬大地唤醒的悲凉与温暖”。
2025-08-13
-
青春诗笔写新篇——由《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想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25-08-13
-
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的结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东、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大批文艺界人士被迫撤离,围绕武汉形成了一个集中的文艺圈子。
2025-08-13
-
叶梅《神女》:三峡抗战历史的文学表达
故乡是作家成长的摇篮,是作家汲取文学营养的丰厚热土。
2025-08-13
-
朱强散文集《起风》:在流动的时间中捕捉永恒瞬间
在一个叫兰圃的地方品着茶点,茶盏晃动着竹影,难得的清闲,随身带着朱强的新书《起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就读起来。
2025-08-12
-
胡学文《鱼刺》:现代体验与身体言说
胡学文在《物质与意象》中强调了“物质与意象”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是故事生发的土壤、叙述推进的动力,具备控制速度与节奏,甚至改变其方向和终点的力量”。
2025-08-12
-
郭冰茹:地方写作与当代文学史的重写路径
在当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产语境中,关于地方文学和地方写作的讨论让文学中的地方性问题一枝独秀,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