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形象”或“概念”外,言说秦的肌骨表理
2025年《钟山》杂志第一期,推出作家、学者李洁非的专栏“识秦录”,对于这个我们看似并不陌生的朝代,他暂抛旧念、由“识”入手、重新看秦。
2025-02-18
-
林森:《天涯》开年的深度求索
从“深度求索”到深度焦虑 2025年春节前,人工智能助手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它的推理模型性能卓越,被媒体、科技界人士誉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现象级事件”。
2025-02-18
-
悲剧的日常性与永恒性——评王玉珏《白腰雨燕》
迟至《白腰雨燕》的故事行将结束之际,本篇小说标题的真实内涵才最终被揭露。
2025-02-17
-
命运交响中的个体悲欢与觉醒——读罗伟章五卷本中短篇小说集
此前读过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以及散文集《风和微风》,为作家的笔触和洞察力所折服。
2025-02-17
-
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提到朱东润先生的意见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如果讲不通,可能就是无法讲通的,上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倘若句句都讲得通,肯定就是不对的。
2025-02-17
-
文体“变法”与思辨回归——读蒋蓝《寸铁笔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读女思想家萌萌的随感录作品《升腾与坠落》,对她写于《欧根·奥涅金》一书上的题记印象深刻:生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
2025-02-17
-
智慧如水,绵延入心——读丁启豹诗词有感
在中国当代诗坛,有不少以写作古体诗词为创作方向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真挚的人生感悟和诗词智慧,书写守正创新的艺术真谛,传递人世间纯真质朴的阅读享受和生活启迪。
2025-02-17
-
城乡互动激发文学新活力
如果不对城市做限定,不对城市文学的内涵做限定,城市文学不仅历史悠久,也包罗广泛。
2025-02-17
-
尹学芸《太和》:命运的抗争与和解
尹学芸的长篇小说《太和》第一次郑重其事地将“囤子媳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养媳”的故事如此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025-02-17
-
王计兵的诗, 就像他手中的一束光
外卖诗人王计兵破圈出名之后,很多朋友和媒体都很好奇我当初是如何发现并把他“推”红的。
2025-02-17
-
《地下的森林》:在地下森林寻找光明
这些年来,作家孙频一直在中篇小说这一文体领域持续发力,新作《地下的森林》较之于她此前的作品,不仅在生存经验的谛视与表达上有所精进,富含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而且艺术表达方式也愈加成熟老到。
2025-02-17
-
一次近乎“贴地飞行”的写作
阿来老师用一种近乎“贴地飞行”的写作完成了《黄河源传》的创作。
2025-02-15
-
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已于近期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哲学思考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读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2025-02-14
-
以光明回应苦难——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对于王雨新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早就想说点什么。
2025-02-14
-
北乔《远道而来》:山河慈悲 苍生可敬
“我在高原之上的临潭”“我走在人间,也走在天堂”……作家北乔在散文集《远道而来》为甘肃临潭写下这样的句子。
2025-02-14
-
贺姗姗:在现实描摹与历史对话中寻找“叙事的锚地”
众所周知,小说是一门叙事的艺术。
2025-02-14
-
在时间中成为历史——刘皓小说《信客向山》《马拉多纳安魂曲》读后
刘皓的小说《信客向山》展现了一个年轻小说家的探索意识,这种探索意识首先就表现在叙事技巧上,这种小说技巧的探索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叙事。
2025-02-14
-
印象记:云上的李云
灯光很亮,酒喝到尾声,我头重脚轻,腾云驾雾的感觉很明显,这时李云跟我多碰了一杯,要我为他写篇印象记。
2025-02-13
-
“轻”与“重”之间:乔叶小说创作的“轻盈化”书写及调性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视“轻盈”为文学的五大特质之一。
2025-02-13
-
《有生》:母神崇拜与乡土叙事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生之历程与死之命运,从来都是文学绕不开的话题。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