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相如西南行》:文化交融与历史意义的深度阐释
读王军的《司马相如西南行》(成都时代出版社),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一句话:“传叙文学是文学,然而同时也是史;这是史和文学之间的产物。
2025-01-18
-
紧贴地气,深度开掘生命底蕴
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那种高高在上的玄虚之感减少了,大文化散文的热度在消退。
2025-01-18
-
谁解这嬉笑下的悲欣——《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读札
我们对作家陈建功的期待实在太久了,尽管时见其随笔短章,但他的小说却一直在许多读者的祈盼中。
2025-01-17
-
透视乡村内涵及现代性面向
乡土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对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2025-01-17
-
致敬“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简评“新工业诗歌”
长久以来,工业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工人阶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2025-01-17
-
我的2024:一个出版人的调研报告
2024年的出版形势略显不好,6至8月,我这个很少外出调研的人陆续到北京、浙江、山东、上海等地进行调研。
2025-01-17
-
“反常识”的历史观,激活鲜灵的思想
《猫眼看人:历史如何“反常识”》一书由一对父子关于养猫养狗的对话展开,儿子想养猫,可是父亲的反应相当决断和不容商量:“猫是奸臣,是最无情无义的东西,狗才是忠臣。
2025-01-17
-
图像时代的文学生存——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及同名影视剧对读分析
摘要: 针对文学影视化这一热点话题,目前宏观层面的倡议、讨论较多,有针对性的细读分析较少。
2025-01-16
-
情爱、历史,或梦想的诗学——论朱山坡的诗
摘要: 朱山坡的诗歌作为一种隐秘的“开端”塑造了其作者身份和文本质地,在诗集《宇宙的另一边》中,朱山坡借助梦想的魔法,在情爱与历史中来回穿刺,建构出风格独具的诗写文本,一方面,情爱和历史作为主题结构起一连串梦幻之境;另一方面,梦想和虚构作为方法重构了现实的可能性。
2025-01-16
-
生态文学:构筑一种人类世的大文学观
长久以来,作家、批评家和学者对生态文学的隔膜和误解太深。
2025-01-16
-
志存高远 持之以恒——《学术之道》读后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的新作《学术之道》,自述其学术探索之路、治学所获与感悟。
2025-01-16
-
王选《世间所有的路》:从个体行走抵达世间共情
日常生活的本相,一直是作家着力书写之要义。
2025-01-16
-
现代性:被“看见”和记录的困局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洪涛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6月出版,501页,98.00元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的主章节围绕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卡夫卡小说和奥威尔小说三种文学经典展开,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对应了作者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三篇论文:《〈格列佛游记〉的意图——对慧骃国故事的一种解读》(《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3期)、《卡夫卡与官僚制》(《复旦学报》2017年第1期)、《作为“机器”的国家——论现代官僚技术统治》(《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3期),但此书绝非一本流俗的论文合辑。
2025-01-16
-
读《谁在敲门》《红砖楼》:罗伟章的变与不变
在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里,罗伟章无疑是一位勤勉而富有探索精神的行者。
2025-01-15
-
甘南大地上的诗歌书写——诗人黑小白印象兼评诗集《黑与白》
人生仅有一次,故而应持以勇敢尝试之心。
2025-01-15
-
复调形式与总体性伦理——评刘大先《去北川》
一、 “非虚构”的文体复调 《去北川》(1)凡十三章,每章设一主题,分梳地方族群纷杂的生活样态和历史传统,广涉北川的自然风土、人文景观、传说记忆、生活习俗、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
2025-01-15
-
探寻生命的故乡——鲍尔吉·原野近年小说创作解析
凭借别具一格的散文创作奠定自己文坛地位的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近几年来一直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先后发表了“乌兰牧骑的孩子”系列小说、《送你一条大河》《乌苏里密林奇遇》《马娃子》等作品。
2025-01-15
-
细节的意义——咏康小说的叙事风格
“95后”作家、导演咏康最新的两篇小说《丢弃》《流凌隐匿的时刻》所述主题差别很大,《丢弃》像一则人性反复的寓言,后者则可以算作生活磨难与存在之虚无的悲剧呈现。
2025-01-15
-
在世界文学地图上的中国小镇生活——读阿乙《未婚妻》
作家阿乙对阅读的深度沉迷早已不是秘密,在会场间隙,在饭局,在各个场合,都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的身影。
2025-01-15
-
演讲体散文追求美与哲思的交融
演讲是一种现场说理行为。
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