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女性》到《中学生》 开明书店“以刊带书”的启示
20世纪20年代,章锡琛在同道中人的支持下创办了开明书店。在开明书店发展史上,有两个刊物不能忽视,那就是《新女性》和《中学生》——前者奠定了开明书店早期的基础,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开明书店的品牌影响力。这两个刊物的创办,都是时代产物,也体现了开明书店“以刊带书”的出版策略。
所谓“以刊带书”,是指将刊物作为联系读者和组织作者的纽带,以此积聚相关的书稿和推广相应的书刊。在开明书店正式创办之前及其发展早期,《新女性》一直以“妇女问题研究会主编”的名义公开出版,但事实上其主编为章锡琛。开明书店早期的读者群,有相当一部分正是因为《新女性》而聚集的,在当时这些读者都比较关注妇女问题。因而,开明书店顺势策划出版了“妇女问题研究会丛书”,该丛书在销量上因为受到《新女性》杂志读者的欢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久,随着社会各界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下降,《新女性》的读者群不断萎缩,在1929年底停刊。
对于办何种刊物来取代《新女性》杂志,以夏丏尊为首的开明同人选择了《中学生》。个中缘由,与当时开明书店在中学教科书出版领域占得一席之地这一形势有关,更与夏丏尊等开明同人的文化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时主持开明书店编译所的夏丏尊,曾先后于他所在的春晖中学、立达学园进行学校教育改革。尽管付出了极大心血,却是事倍功半,以失败告终。而正是在扎根从事教育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夏丏尊的身边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一个高水平作者群,在之后办《中学生》杂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学生》总第200期的时候,开明同人顾均正应邀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中学生》是怎么创刊的,其中就《中学生》的作者阵容这样讲道:“试就最初一卷的作者作一个统计,则见:商务编译所同人兼立达学会会员五人……商务编辑所同人共十六人……立达学会会员共十人……开明著作人共十二人……”这样一支在当时颇具号召力的作者队伍,使得《中学生》一经面世就广受欢迎,创刊号初版20000册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并再版。
在为《中学生》写的发刊词中,夏丏尊先是解释了“中学生”的含义,指出由于当时的教育体制几经变革,以致于数十万年龄相差比较悬殊的青年,都被视为“中学生”,或者说是接受过所谓“中等教育”的学生,而这些“中学生”何去何从,当时除了他们的学校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关心,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并不关心。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下,广大“中学生”感到彷徨迷茫。而夏丏尊更是直言,《中学生》杂志的创办是“有感于此而奋起的。愿借本志对全国数十万的中学生诸君,有所贡献。本志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补校课的不足;提供多方的趣味和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
据作家徐盈回忆,“夏(丏尊)老和叶(圣陶)老是开明书店的奠基者。夏老以教育家的身份办书店,以文会友,因材施教,网罗一批能为‘人师’的人,用谈心的笔调向青年人传授知识。至于叶老,既是卓有成就的作家,又是诲人不倦的老师……”《中学生》杂志由夏丏尊创刊,其后不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秉承夏丏尊的办刊精神,为当时的广大青年读者指点迷津,深刻影响了当时的青年一代,以至于乃后来由此成长起来的作家们多像徐盈一样对叶圣陶及其主编的《中学生》乃至于对作为杂志出版方的开明书店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之所以花大力气办《中学生》杂志,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开明同人希望通过它的出版给包括社会上“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在内的“中学生”以有益的精神食粮,使之得到良好的辅助读物以及学会自我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中学生》跟开明书店的出版方针是一致的,把《中学生》办好了,借此就可以聚集起开明书店主要服务的青年读者,为后续开明书店出版的青年读物打开销路,进而达到对当时的广大青年以文化启蒙的目的,使之自主地选择光明的一面。后来,“中学生杂志丛刊”“开明青年丛书”等直接相关的丛书出版,也进一步体现了开明书店以刊带书的出版策略。
开明同人周振甫在回忆夏丏尊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按照夏(丏尊)先生的教导,只有不断地跟着时代前进,不断地适应读者新的需要服务,才能不断地做好‘人办杂志’的工作。”
正因如此,开明书店在明确出版方针之后,所办的刊物除了《中学生》,后来又出版了《中学生文艺季刊》《新少年》等其他相关刊物,这既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新的需求,而这些新的刊物也使得开明书店在出版界和读者圈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百年前开明书店“以刊带书”这一出版策略,对当下中国出版业发展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精准定位,以刊物为纽带连接读者与作者。开明书店通过《新女性》和《中学生》等刊物,精准地定位了目标读者群体,并成功地将这些读者与高质量的作者群体连接起来。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开明书店的刊物内容始终贴近读者需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精神食粮。例如,《中学生》杂志不仅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还提供了多方面的趣味和知识,指导了学生的前途发展。
三是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变化与读者需求。开明书店在创办《中学生》等刊物时,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