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与“文学”的生动互文 ——读报告文学《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
包松林报告文学《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以江苏省无锡市的地铁建设历程为描述对象,充满纵深感、广域度和史诗性,呈现出以无锡地铁建设为代表的中国地铁60年发展历程的甘苦,由此描绘出一幅中国式城市化和现代化狂飙突进的绚烂画卷。
全书将宏大的无锡地铁建设工程,化作一部有温度、有故事的全景式纪实文学。作品以无锡市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锡澄轨道交通S1线(无锡至江阴)的正式开通仪式开篇,以宜兴S2线建设收尾,核心书写该市5条地铁线的建设历程。书中围绕地铁建设,系统汇集无锡地理、文旅、党建、商业、交通、产业、人才等多方面信息,可谓无锡地铁与无锡城市的“百科全书”。本书立足于对人物、事件与细节的深度刻画,更依托“微观”层面所彰显的人文底蕴厚度与民生关怀温度,以宏大体例展开全景式书写。书中既有对地铁工程的全景呈现,如盾构机掘进、桥梁转体等高技术场景的细致描摹;也不乏“女站长的22秒”“姚瑞雪30秒拥抱儿子”等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有机融合。
报告文学的写作离不开作者深入一线的实地采访和田野调查,需要作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第一手材料。包松林以“地铁小白”的身份开始写作,努力钻研有关地铁轨道交通的知识,历时5年深入工地现场,采访180多位建设者,在40℃高温隧道、凌晨盾构作业现场等艰苦环境下,采取隧道式探访采集第一手素材,以沉浸式体验、超长期追踪,强化叙事的在场感和真实感。作者贴身观察记录施工过程、班组对话、突发事件等现场原生信息,查阅施工日志,在作品里保留了工程现场的粗粝质感。该方法突破传统田野调查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将文学现场延伸至地下数十米的施工核心区,为书写重大工程的报告文学提供了新鲜经验。
《筑梦路上》不是简单的地铁建设报告资料汇编,而是有着丰厚意蕴的文学文本。全书13章有着明晰的叙述分工,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无锡地铁1-5号线建设过程,即地铁“硬实力”的描述;后半部分则主要聚焦无锡地铁的党建、文化、历史等,分别呈现其组织力与文化“软实力”。诗意交融的内里是作者心中的浓密乡愁,在再现地铁建设的同时,作者念念不忘对无锡的水乡古韵、工业遗产、历史文脉等标志性元素进行深度描摹,譬如梁溪老井、惠山古镇、梅园站点与荣德生历史的勾连,等等。在作者笔下,地铁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为承载城市文化“乡愁”的独特符号。与江南名城无锡的深厚底蕴和现代气质紧密相连,二者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的生动“互文”。
没有田野调查的深入细致,就没有“报告”;没有人物的传神描摹,就没有“文学”。对人物的艺术化再现,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报道的重要分水岭。《筑梦路上》对地铁建设的纪实,是建立在对百余名人物群像的生动再现基础之上的。各色人物构成多维立体的“人物画廊”,包括地铁建设的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及其亲朋好友等在内的人物群体,以个体故事折射集体奋斗历程、凸显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