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幽烛微的意识流梦境叙事——关于王啸峰《平静动物园》
某种程度上,如果说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过程就是在设定一种艺术意义上的谜语,那么,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所有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也就是在对这个谜语进行合理的拆解分析。
2025-05-30
-
在裂缝处生出新的光——评陈修歌《猫咪万年》
“外婆在海里畅游,妈妈在陆地上奔跑,我才能在天空中飞翔。
2025-05-30
-
“佛”在像中,“法”住心间——读崔君《上重楼》
对于时下青年人来说,去寺庙做义工,包吃包住待上一段时间,顺便“修行佛法”,似乎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
2025-05-30
-
李燕燕《师范生》:那些曾照亮山乡的微光
煤油灯在斑驳的土墙上投下摇晃的剪影,杨大萍用冻僵的手指捏着粉笔头,在废旧报纸上反复描摹汉语拼音表——这是1987年某个川西冬夜的真实切片,也是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师范生》为时代留下的教育底片。
2025-05-30
-
王十月《不舍昼夜》:哲学思辨、多维审视与精神原乡
怎么说呢,王十月五年多孕育出的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确实不俗。
2025-05-30
-
董江波:在时代裂谷中寻找心灵的栖居地
在茫茫太行山某处褶皱深处的某个晨昏时分,当康鼎钧那只布满沟壑的大手在油灯前摇晃时,明灭不定的光晕将康家三代人的命运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
2025-05-30
-
从长篇小说《赶路》观照武歆的城市文学书写
我一直不太想把武歆的小说创作归类于地域写作,虽然武歆近年来的作品十分注重地方性元素的发掘和呈现。
2025-05-30
-
难忘乡情——读周瑄璞《扎灯山》随感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来到漯河,我因为有着农村的成长经历,今天就来谈谈其中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扎灯山》,这篇小说唤醒了我的浓浓乡情,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也仿佛回到曾经熟悉的乡村岁月。
2025-05-29
-
服从了内心灿烂的诗歌——评黑小白诗集《黑与白》
作家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黑小白身处甘南,也属于甘南,他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的诗歌,当然也属于甘南。
2025-05-29
-
隔世的履历——评朱未《时间飞船》
朱未对时间和空间有着敏锐而独特的感受,在创作谈《我想写下一代人的履历》与诗歌创作中,他均使用过“漫漶”一词。
2025-05-29
-
《另一个母亲》:疾病隐喻,人之精神存在的溃散
温亚军早年的小说,总是从极其平淡之处展开内掘性炼金,总是从逼仄狭小刹那间跃升人之神性伟岸无限广阔,文本总是终归温暖延宕之处,尽显静美诗学。
2025-05-29
-
《出发去比赛》:在写实与象征的融合下审视人生
《出发去比赛》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篇幅不长,却孕育出了两个独树一帜且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我”和老张。
2025-05-29
-
葛亮《灵隐》:动静一源,往复无际
作为“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王德威:《北鸢》序),葛亮的小说创作越来越走向成熟。
2025-05-29
-
《书苗》:书籍是文明的漂流瓶
王苗的长篇小说《书苗》以乾隆殿本《诗经》的影刻版为锚点,编织出一张跨越时空的网,串联起几代人与书共生的命运。
2025-05-29
-
小说集《午夜书》:对心灵世界的探索
云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胡性能的中短篇小说集《午夜书》很适合从地域特色去解读,但在我看来,地域只是小说家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
2025-05-29
-
随笔集《我的1980》:感悟那个年代的光
学人随笔集《我的1980》的四个单元:回忆先生、蒙学记事、初为人师、学人随笔,贯穿着一个隐晦而敞亮的主题:立人。
2025-05-29
-
“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
第一遍读蒋韵的长篇小说《在山那边》,是在《收获》杂志长篇小说2024年夏卷上。
2025-05-28
-
时间的玫瑰:是否更懂得盛开与凋零?
《玫瑰之宴》(《收获》2025年第3期)是孙频在2025年继《地下的森林》、《绿色的骨头》之后又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2025-05-27
-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诗人传记写法的纵深尝试
1 诗史互证:诗歌与生平的深度对话 邹汉明在传记中有机地将穆旦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交融在一起对照论述,实现了“诗史互证”的精准分析。
2025-05-27
-
张晓琴:青年写作的方法论
本期《青年文学》所刊十余篇小说的作者大都就读于创意写作专业,是当下最年轻的一批科班写作者。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