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为什么会失眠——评《失眠的月亮》
《失眠的月亮》是作家时晓发表在《十月》2025年第3期上的一个短篇小说。
2025-09-09
-
一位文学评论家的“修辞立其诚”
一连几天,我都在阅读河北作家刘江滨新出的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激赏与回味之余,频现于脑际的,是《易传·文言》里的“修辞立其诚”。
2025-09-08
-
自恋、自强与自救——谈谈和文学有关的“我”
一、自 恋 依我之见,以文学为业者,多少都有点“自恋”。
2025-09-08
-
北方左翼文学青年的救亡史诗
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后文简称“北方左联”)的文学实践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战救亡运动同频共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步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5-09-08
-
又见短句——读惠忆近作两篇
近几天读完惠忆的小说《大数据爱情》和《淤青》,突然冒出一句话:又见短句!凑巧这句话同样是短句!十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阿城的短句》。
2025-09-07
-
《巴克图往事》:用小说解开边城的历史密码
古尔图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夕边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大动荡中求生存、谋发展、在不断抗争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长篇小说。
2025-09-07
-
从沪上烟火叩响历史脉搏——读《报人本色——周瑞金传》
老报人周瑞金,以上世纪90年代初策划“皇甫平”评论著称。
2025-09-07
-
烽火征程:马识途的抗战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有“中国当代文坛常青树”之称的马识途先生110周年诞辰。
2025-09-07
-
《生死危城》的文本造形
某种意义上,非虚构是一种权宜之计的命名,否定式,而且宽泛得仿佛没有外延与边界,每一个有志于非虚构创作的作家,必须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进行肯定式的形式构建。
2025-09-07
-
克苏鲁的“不可名状”与诗的“可感之途”——评倪湛舸诗集《铜与糖》
20世纪初,H.P.洛夫克拉夫特在打字机上给《克苏鲁的呼唤》开篇时,肯定无法料到,这个“不可名状、不可理喻”的旧日支配者,近百年后会成为倪湛舸用诗歌叩问存在的独特象征。
2025-09-07
-
长篇小说《相声演义》:为曲艺艺人群体画像
艺人群体与文学艺术的深度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故事”,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且诱人的写作课题。
2025-09-07
-
《现代的形成与拓路》:当代性与敞开的“百年中国文学”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是文学史难题,更是理论难题。
2025-09-06
-
《招投标》:财富疲倦与灵性觉醒
“富,人之所欲也。
2025-09-05
-
细读与重读的意义——读刘照华《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
《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对13部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是刘照华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时期红色经典的文本细读之作,更是以当下立场对13部作品“经典性”展开的重读与再估。
2025-09-05
-
麦维欣《嫲嫲》:粤味乡愁的时代慰藉
亲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许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辈作者在立意构思上很难有所突破。
2025-09-05
-
抗战诗歌是中华民族气节之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9-05
-
在对话中打开苏州故事
从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到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再到网络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苏州之变与不变悉数呈现在不同作家的小巷书写之中。
2025-09-05
-
贴近大地的同时背负着洁白的蒲公英——读诗集《黑与白》
黑小白是个高产诗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诸多因素影响着诗人的心境和执着,阻碍着诗人的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诗歌创作者由于无法坚持而半路放弃。
2025-09-04
-
当普通人重拾思想之光——从《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等看刘震云作品中小人物的精神形象再造
引 言 在为周慧散文集《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写“编后记”时,诗人黄灿然提到:“俄国小说家,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高尔基,他们的厉害之处是,在他们笔下,哪怕是一个看门人或流浪汉,也会凝望星空大段大段沉思人生的意义。
2025-09-04
-
名家谈写作 | 艾伟:小说的责任
人这个物种其实是观念动物,是非常容易被观念化的。
2025-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