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玛日记》: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
2025-05-14
-
王十月《不舍昼夜》:聆听生命的回响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都需直面的哲学命题。
2025-05-14
-
黄立康《水的复数》:水纹间的精神镜像
在纳西族作家黄立康的最新散文集《水的复数》中,“水”的意象并非简单的自然符号,像一条隐秘的河流,被赋予了多重隐喻的棱镜,既是对地域文化的隐喻,也是对族群记忆的回响。
2025-05-14
-
散文诗《红》:人与信仰的传神书写
既然被命名为散文诗,顾名思义,这一文体的根本性质就是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交融。
2025-05-14
-
命运的凝视——评《雕像一般的眼睛》
作为上海新生代作家,三三的创作在地域空间书写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2025-05-14
-
AI时代,更要激活和强化人的主体精神
《科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大模型并非自主智能主体,而是一种革命性文化社会技术,类似于语言、印刷与市场制度。
2025-05-14
-
《紫山》:重建乡村精神秩序,激活乡土文明生机
经过作家十余年的情感发酵和笔力酝酿,以非虚构作品《生死十日谈》中农村自杀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紫山》与读者见面。
2025-05-14
-
黑色的胎记——读陈谦小说《哈蜜的废墟》
阅读陈谦的小说,感觉像走进一座迷雾庄园,影影绰绰的园林建筑,零零星星的流言传说。
2025-05-13
-
一曲自然人性的挽歌——评《雨越下越大》
“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与大自然告别的?告别农耕文明的人类将往何处去?未来人类社会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些问题常常是80后作家王选小说中所映射的。
2025-05-13
-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
引 言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这几个概念对作家李云德而言无疑是关键词。
2025-05-12
-
戴好电极片,开始写作
钟天意曾如此解释他对科幻的理解:“科幻的本质是一种哲学实验。
2025-05-12
-
承继与告别的难题——谈1990年代初王安忆的两个中篇
形式创造意义 这里讨论王安忆的两篇小说,它们都发表在90年代初。
2025-05-12
-
开阔与茂密:风格、叙事动能、主题
内容提要 《听漏》显示出开阔、茂密的美学风格。
2025-05-12
-
“此中有真义”——评阎安《梦想诊所的北方和雪》
优秀的诗歌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鉴别文学佳作,同时也能对如何进行语言创新给出示范。
2025-05-12
-
穿透话语迷宫的哲思与诗性——论段爱松的文学创作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变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峰,以形式主义实验为主要表现的艺术探索,在“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等文学思潮之后,呈现了颠覆性的话语革新。
2025-05-11
-
汤成难《江水苍苍》:爱情,是美味还是毒药
“瓜洲”,是个别具一格的词语,这个词语有颜色、有形状、有气味,让人看过一眼后便将其刻在了骨头里。
2025-05-11
-
贾梦玮:用写作为日常赋予精神性意义
2025年初,贾梦玮的新散文集《往日情感》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05-11
-
敖运涛:从“少年之诗”到“阅历者之诗”
说起来,敖运涛算是我最早的“诗歌搭子”。
2025-05-11
-
庄凌:重塑感知
庄凌的诗,可以区分为“诗性”和“诗意”两个时刻,前者带有即兴的特征,犹如废名说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即是“诗性”,类似于古典诗学所谓“兴”。
2025-05-11
-
童作焉:寻找自我,发现诗意
1995年出生的童作焉,在2019年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失眠术》,且是作为《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的诗丛而推出的,这一年他才不到25岁,由此看在诗歌这条漫长的赛道上,童作焉是早起而早慧的,将他放到浙江省作协的新荷人才来考量,他也早就崭露出了诗歌的尖尖角。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