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者》:深情抒写笃行不怠的高峰攀登者
2019年国庆节前夕,一部名为《攀登者》的电影引发热烈反响。
2025-06-12
-
《龟兹长歌》:以想象填满历史 用文字复活真情
历史难回,曾经的过往应该如何书写?情感易逝,人世的真情又应该如何记录?这是历史的难题,也是文学的难题。
2025-06-11
-
以新诗的“轻”抵达思想的“深”
2025年高考语文已经落下帷幕,它所引发的各类话题仍然在持续发酵、扩散,尤其是作文题中新诗元素的显著增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25-06-11
-
故乡的新变与文学的超越
一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最初阶段的生活地,关联着他的成长、童年,维系着他人生中单纯而美好的珍贵记忆,也融合着他最早接受的情感和文化影响。
2025-06-11
-
朱向前:文学描摹中国铀矿采冶史
我与《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以下简称《核铀国魂》)一书的作者杨勤良曾是同一部队的战友,同样来自江西。
2025-06-10
-
界限消失,或者AI时代的“暗经验”
在北师大研究生的文学创作实践课上,我每年都会要求同学们以“机器人”为题写个作品。
2025-06-10
-
为朋友者义为先——读小说《生死一诺》和《匕首洋枪》有感
林遥的小说《生死一诺》与魏市宁的小说《匕首洋枪》都把故事发生的时空安排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北平,都以北京/北平的市井传奇和民间掌故撑起自己的叙事骨架,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都门旧事,构成了小说丰满的血肉,而两位作者刻意标榜的小说主人公念念不忘的“义”字,则为各自的作品注入了一种精气神。
2025-06-10
-
吴佳燕:守其笃爱,奔山赴海
福克纳1950年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说道:“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
2025-06-10
-
“文学史终结”与“文学地理复兴”——新世纪文学的另一视角
一、什么样的“文学史总体化” “为什么要把历史总体化?”(1)注意,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疑问。
2025-06-10
-
文本回归与精神朝圣——读李存刚《雪夜手稿》
从事文学工作时日一长,内心渐感疲惫,每日劳顿于各种文字之间,几乎忘记了阅读之本意。
2025-06-10
-
关于内卷的文学表达——读陶纯的《局内人》
加缪《局外人》描写礼崩乐坏之际,有人觉得世事、传统事不关己,故淡然置之、高蹈远引,这种“新人”被称为局外人。
2025-06-10
-
马兵: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谐振
《禾雀花上的麻雀》中引了孔夫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025-06-09
-
从《师范生》看选题、叙事和社会意义——解读李燕燕非虚构作品
李燕燕又出新书了。
2025-06-09
-
《天下良田》:聚焦新时代中国乡村史诗性变革
白居易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025-06-09
-
燕子的旧巢,壁虎的断尾,人的来处
东来的写作,让人想到某种山体水系,始于巍峨的瀑布,却偏爱向边僻、无人的地势去。
2025-06-09
-
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学发展影响的若干思考——以ChatGPT为例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引领时代发展,尤其2016年AlphaGo击败围棋九段李世石后,人们广泛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潜力。
2025-06-09
-
雪域歌者的精神还乡——读韩红《我与蒙面诗人》
5月初,歌手韩红在深圳发布首部诗歌散文集《我与蒙面诗人》,引起社会关注。
2025-06-09
-
昆仑之巅的青春礼赞——读毕淑敏《昆仑约定》
毕淑敏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昆仑雪域高原。
2025-06-09
-
尘土里开出生命之花——读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
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似一株扎根泥土的蒲公英,以轻盈的姿态,将平凡生活的真相与力量,播撒进每个读者的心田。
2025-06-09
-
《快雪时晴》: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出路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王方晨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深入骨髓。
202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