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喜东小说集《黑金》:石油的另一重光芒
《黑金》是一部让我感到亲切的书。
2025-02-24
-
《地下的森林》:煤炭、诗歌与生命的绿光
孙频新作《地下的森林》带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裹挟着煤城矿工的故事呼啸而来。
2025-02-24
-
独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
提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灿烂文化,人们都会说汉字、儒释道墨法、四大发明、《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源头,不是中华文化的根。
2025-02-24
-
《体察师的日子》:写出寻常百姓鲜活的灵魂
实话实说,我现在基本上不看长篇小说,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是没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另外,自己的写作任务也不少,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
2025-02-24
-
刻写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命运、价值和作用
一 我与赵瑜兄,居住同一个院落、同一栋楼房,虽然都是文学院的专业作家,相处几十年,是很熟悉的同事、朋友,但隔行如隔山,他从事的是报告文学,而我操弄的是文学评论,交集、交流不太多。
2025-02-24
-
世说名士,新语风物
《世说新语》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书——谁又会不喜欢呢——因此买过几种笺注、校释、会评本。
2025-02-23
-
《猎物》:一种体验式写作
关注孟小书朋友圈的人,很容易被她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
2025-02-23
-
诗人仍然应当是自觉的声音学家
“诗”+“歌”的传统,在中国自古有之,中国新诗的诗体建设可以分为“诗”的建设与“歌”的建设两部分,伴随新诗的发生,彼此一直在犹豫不决当中不断被试验。
2025-02-23
-
《却是多情笑我》:“小院种春风,雨露情浓”
读诗词集《却是多情笑我》,有两个意象让人印象深刻:“钟”与“月”。
2025-02-23
-
一代学人,在时代裂变中的主动突围
现代学者的三重治学境界 《进学记》分为“问学之路”“从师岁月”“师友往事”“东瀛书影”“学人书序”“我的大学”等六辑,全书以朴实的文笔、深邃的哲思,勾连起学术传承的“金针”与人文精神的“血脉”,为当代学术生态提供了一面镜鉴。
2025-02-23
-
“诗话浙江”丛书漫谈:感受江南无穷魅力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姿态丰盈。
2025-02-22
-
《北京文学》:在笃定创新与敏锐开放中前行
一 文学是人学,当DeepSeek冲击波来临时,许多人使用后发现,AI写作还是不能跟人的写作相比,它完成声音模拟、图像生成、学生作文、论文大纲、规范公文还成,但写一首诗或者小说,还是浮皮空泛,套路堆砌。
2025-02-21
-
《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于厚重与轻盈之间捕捉日常瞬间
林为攀中篇小说《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以一个十岁孩童的口吻讲述了关于客家村落摩陀寨的生活记忆。
2025-02-21
-
如何理解理论与文学的临界之“界”——评刘阳《理论之后的写作》
新世纪以来,后理论研究在中国文艺学界逐渐勃兴,汇聚成一股重要的文艺前沿潮流。
2025-02-21
-
赵德发《大海风》:从山乡改革史到山海变迁史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文学发展史,某种意义上是从书写改革史到书写变迁史的过程。
2025-02-21
-
云深不知处——李云作品解读
解读李云的作品费时费力,因为作为一个能动性极强的创作母体,他相当高产。
2025-02-20
-
徐则臣《北上》:让时间变慢
原标题: 读徐则臣的文字,会让时间变慢 | 王海滨评《北上》 2014年,偶然读到了一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讲述了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北漂”在北京为梦想而追逐的故事。
2025-02-20
-
石华鹏:短篇小说的艺术性“弹跳点”
如果我们将短篇小说置于艺术的范畴内谈论,那我们必须面对萦绕短篇小说的三个现实:一,艺术降临于一篇小说是吝啬的,只有那些或原创,或独特,或迷人的作品方称得上艺术;二,艺术是残酷的,它如一只稀疏的筛子,会筛漏掉十之八九的作品。
2025-02-20
-
乡土文明的崩溃与重生——观察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一个角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总体性中国叙事核心情节的乡村故事,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5-02-20
-
“非日常性”:于生活之外,重新发现生活
孙频的写作是旺盛的,也是平稳的,而且每部新的中篇小说出现,都会让我们的眼睛一亮。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