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生动诠译抗战精神的淬炼历程——评《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
来源:文艺报 | 虞茹意  2025年09月19日10:02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左玉河的新作《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应时而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要成果,该书以丰富的档案文献为支撑,全面系统梳理了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史,视野宏阔、论证扎实、分析透彻,深刻揭示了伟大抗战精神在烽火中淬炼升华的历程,有力佐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书中系统呈现的中国共产党抗战思想发展史,为当代思政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鉴,展现出了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深度与时代价值。

《抗战时期的中国思想》始终坚持把唯物史观作为理论研究的根本立场,从“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和“主流维度”三层视域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演变路径。从“时代维度”透视,该书精准锚定了贯穿抗战始终的三大时代主题,即“如何取得抗战胜利”“如何在抗战中实现民主”“如何在战后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所有主题的核心底色是“争取民族独立”。正是这样的时代课题,驱动着中国社会各阶级展开激烈且深刻的思想论争,形成了多元思想碰撞的格局。“实践维度”进一步揭示思想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书中细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思想主张,在华北平原的地道战、铁道游击战中“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思想不断丰富,在根据地治理中,“三三制”政权理念落地生根,最终形成指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实践智慧。“主流维度”更清晰勾勒出抗战时期思想演进的主脉,当“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逐渐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主流,从《论持久战》的战略预判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推进,这一思想既回应了时代需求,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成为引领抗战方向的科学精神旗帜,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淬炼历程与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必然性。

该书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中国去向何处”这一时代重大命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凭借着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强敌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构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特质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根本性蜕变。在这一进程中,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中凝结与高度升华,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历史研究到精神阐释,该书搭建起连接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的桥梁,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与价值指引。特别是书中呈现的中国共产党抗战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探索,让伟大抗战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历史场景,有助于青年群体更直观地理解其核心内涵。

毛泽东《论持久战》对“亡国论”“速胜论”的驳斥,展现了理论清醒与战略智慧对民族抗争的重要意义,能引导青年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战场上的勇气,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力量。敌后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动员与武装民众思想建设等方面的生动史实,能让青年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理解伟大抗战精神是无数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行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青年理解抗战精神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新视角。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延伸,让青年在历史认知中深化价值认同,在情感共鸣中传承精神内核,实现了历史观教育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这部著作提醒我们,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唯物史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