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地域,与知识分子精神史——读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
少年方后乐站在苏州桃花坞的桥上等待父母,彼时1937年——这个颇具画面感的开篇,不仅是故事的起点,更为长篇小说《桃花坞》中即将展开的生活和命运,做了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锚定”,向读者明喻了故事中人物一切行动和选择的基本语境。
2025-09-29
-
新诗与旧体诗:消除偏见,相互取法
自新文化运动肇始,新诗在中国“发芽破土”“迅猛生长”,日益繁荣,以其自由之姿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025-09-29
-
普通读者催生文学史发展新风暴
近期,“文学史读者维度的建构”的话题得到了一些学人和期刊的关注。
2025-09-29
-
实体书店:在融合创新中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书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文化传播的窗口。
2025-09-29
-
当流星雨遇上剪辑术——读颜桥《蒙太奇流星雨》
颜桥的中篇小说《蒙太奇流星雨》刊载于《钟山》2025年第4期,有一个抓人眼球的题目。
2025-09-28
-
北方的忧郁与哥特灵魂——略谈班宇的《山脉》
《山脉》是一部没有被班宇直接写出的小说。
2025-09-28
-
冲破理论话语的“围城”——刘诗宇和他的当代文学研究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由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携手建构的话语如层峦叠嶂,研究者置身其中,久而久之难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促和无奈。
2025-09-28
-
氤氲于文字间的茶滋味
读过二三介绍茶叶的著述,大都资料丰富,可考究探讨时,却容易发现,过于就事论事,作者缺乏茶水滋润。
2025-09-28
-
家国情怀与文脉赓续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025-09-28
-
经山历海,书写万物生灵之美,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我国生态文学创作活力迸发,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2025-09-28
-
“有常”与“无常”的辩证法——读蒋韵《在山那边》
《在山那边》这一书题名本身便具有辩证法的效果。
2025-09-28
-
“将文字交给一切人”——创意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从《延河》杂志的讨论开始,围绕新大众文艺的话题讨论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并有着进一步成为文艺思潮的趋势。
2025-09-28
-
《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凸显文学研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通过对百年间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整体描绘,该书将中国文学置于跨国、跨语种的文化网络中审视。
2025-09-27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俗文学期刊与大众文化生活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俗文学期刊大量创刊。
2025-09-25
-
中国现代散文总集选本的经典建构与选学转型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散文总集选本,以《中国新文学大系》三辑散文选和《中国现代散文选》七卷本为突出代表,体现了分期分类选本和断代统编选本两个系列的编纂成就,标志着现代散文经典体系的成功建构和中国散文选学的现代转型。
2025-09-25
-
申霞艳:世界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海洋叙事
一 深圳微缩景观及其世界想象 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将文学时间从政治时间中松绑:“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2025-09-25
-
贺与诤:青年写作如何发现“沉默的大多数”?
当下的青年写作呈现出丰富多彩、各有所长的“岛屿化”状态。
2025-09-25
-
诗的定义——兼谈新诗批评范式
一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多少热爱它的人,就有多少的偏见和误解。
2025-09-25
-
红海滩传奇:药企和人生的沉浮
在苏北连海市广袤的盐碱滩上,一丛丛海英草春绿秋红,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瘠土。
2025-09-24
-
“一方水土”是如何被想象的
城市与地方,是描述同一地理空间的不同视角。
2025-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