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的文学史评价及创作启示
众多评论家都盛赞张爱玲(1920-1995)作品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奇丽风格所吸引。
2025-10-13
-
《师友记》的三种读法:透过一层 更得真味
莫砺锋先生的新著《师友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刊梓行。
2025-10-13
-
携史观载问题,文学答辩的新径
文史随笔的写作,窃以为作者的史观和问题意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选项,最后才可能是材料、结构和文笔。
2025-10-12
-
死亡的闭环与命运的轮回——评罗伟章《红砖楼》
罗伟章的长篇小说《红砖楼》将目光聚焦于文学圈,是对文学本身的书写,具有强烈的“元文学”意味,也是文学死亡论的具象化呈现,个体的死亡与文学的死亡交织在一起。
2025-10-12
-
地域性写作:双重困难或双重可能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基本事实:1998年出任《科幻世界》主编的阿来扶持了一大批科幻作家。
2025-10-12
-
以人物塑造映现大学人文生态——读《赴考》
大学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2025-10-12
-
《造车记》:事业与情感的双重透视与书写
哲贵中篇小说《造车记》(载《收获》2025年第5期)所讲述的故事,一如既往地发生在作为他文学地标的信河街。
2025-10-12
-
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
当下的科技浪潮与科技话语席卷全球,就连一直以推崇和重视人文教育而闻名于世的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近年来也开始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文课程,有的甚至还缩减或停招了文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
2025-10-12
-
用文学搭建精神桥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中,抗战题材创作始终是承载民族记忆、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
2025-10-12
-
参破藏在水中的秘密——评苏童长篇小说《好天气》
又是一部与水有关的小说。
2025-10-11
-
回首难忘故人情——读李培禹散文集《留恋的张望》
一向直言不讳,喜欢说俏皮话的李培禹,忽然“拘谨”地递来他的新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留恋的张望》。
2025-10-11
-
“重复”如何成为一种叙事美学——略论蔡骏《她的契约》
近两年蔡骏在密集推出长篇小说《谎言之子》《X的故事》和小说集《曹家渡童话》后,近期又在《钟山》杂志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她的契约》。
2025-10-11
-
司念:在“回到事物本身”的诗途中——时晓诗作的意象系统与哲学指向
时晓作为跨界诗人,擅长将小说的叙事逻辑、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等创作特质融入诗歌文本,其诗歌由此突破传统抒情诗的边界,呈现出难得的“在场感” 与故事性,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叙事诗学风格。
2025-10-10
-
“返回到本源近旁”——论孙惠芬《紫山》的精神探索意义
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孙惠芬擅于以温暖的笔触探进城乡之间的心灵历史与精神困局,对人们精神意义及其归宿的探索是其创作的根本性表达之一。
2025-10-10
-
《只手摘星斗》:一部凡人铸就星辰的精神图谱
《只手摘星斗》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以中国卫星导航发展史为背景,讲述了小说主人公张邕被卷入卫星导航产业的征战后,在国企、私企、外企经历各种沉浮,一路奋进,最终和好友们一起开创属于自己的北斗事业的故事。
2025-10-10
-
《土人人》: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
陕北高原的地貌呈现出沟壑纵横的特点,这使得其与风沙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风沙犹如这片苍茫大地上尽情展示才情的歌者,而陕北说书人的三弦则与风沙一同构成黄土地上赓续不息的生命交响曲。
2025-10-10
-
《念兹集》:书写爱的温度与力量
在散文集《念兹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中,作者周博潇对自己的人生历程和生命轨迹展开用心的回眸。
2025-10-10
-
奇点时代,人文思想的颠覆与重建
一 科技爆炸已经让人类文明到达一个临界点,一个奇点。
2025-10-10
-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贴着时代的脊骨来回张望
在中国当代文坛,李洱无疑是作家群体中兼具思想者身份的代表。
2025-10-09
-
《叫血记》:纷扰乱世中的那一抹人间温情
肯定是出于无意中的巧合,2025年第5期的《收获》杂志发表的两个中篇小说,不仅全都属于“记”字辈,而且两位作者还全都是浙江作家。
2025-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