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血色丰碑
王树增《抗日战争》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镌刻着无数普通士兵与民众的名字——他们或许没有在正史上留下详细记载,却以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何为民族气节。
2025-07-17
-
在日常叙事中 感受南京的脉动
作为江苏文学阵营中的一员新锐,庞羽的书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025-07-17
-
书写百万移民生活巨变——读唐荣尧《出入山河》
唐荣尧的《出入山河:百万移民的时间记录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是作者在20多年新闻采访经历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描绘了一幅140多万贫困农民历时40年,从“苦瘠甲天下”的六盘山地区整体搬迁的生态移民图景。
2025-07-17
-
县城的带灯者——评刘星元的县城书写
2024年4月至6月,作为一种别样的影像风格“出圈”的“县城文学”引发网络热议,但讨论的结果却走向分歧。
2025-07-16
-
“走到这历史动乱的最中心去”
在抗战中,报告文学因敏锐、及时地反映战争状况发挥了积极效用。
2025-07-16
-
民间日常的诗性叙事——读於可训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
传奇作为小说一体,始于六朝,盛于唐代,此后衍嗣不绝,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之特色一种。
2025-07-15
-
在历史和现实交融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兼论葛水平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
摘 要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
2025-07-15
-
以色彩记录心灵世界——黑小白诗歌简论
甘肃青年诗人中,黑小白以其独特的地域书写和文化自觉,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
2025-07-15
-
戏剧抗战的新文学书写——读铁流小说新作《八路军唱歌》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2025-07-15
-
臧棣:文学里没有“坏”,就没有真实或真相
今年年初,戴潍娜新出版了一本评论集《学坏》。
2025-07-15
-
批评意识的建构与时代精神的熔铸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文学批评似乎更多地扮演着附属品的角色,而非引领文化思考的力量。
2025-07-15
-
北乔《大地上的星辰》:用地名镌刻的生命诗学
北乔《大地上的星辰》收录其近年创作的258首诗歌,以时间为丝线,串联起诗人传奇又丰富的多半生历程。
2025-07-15
-
过去未去——论人工智能时代属人的文学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
2025-07-15
-
壶中自有乾坤镜——论《包浆》器物叙事对主体的塑造
人因器物而生发的无尽欲望与痛苦,是当代作家念兹在兹的一个创作主题。
2025-07-15
-
草原之魂在城市裂缝中重生——杨志军《卓玛日记》编辑手记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
2025-07-14
-
邓安庆《家教》:逃离与凝视
从《柔软的距离》到《暂别》,当代作家邓安庆一直以标志性的诚挚、细腻之笔,书写细碎生活中的悲喜人生,记录着自己对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刻的洞见。
2025-07-14
-
《诗人独孤卫的十年》:成为一个诗人的可能
你是否幻想过成为一名诗人?是否幻想过与无数同好聚集在一起围绕着诗歌畅快闲谈?是否幻想过将纷乱的现实抛诸脑后只沉浸在浪漫的文字中?在东君的中篇新作《诗人独孤卫的十年》中,一个浪漫的、徘徊着的诗人形象应运而生。
2025-07-14
-
孙静怡:看台风,是看一个猝不及防的时代
蔡崇达《看台风的人》延续了一贯平地惊雷的风格。
2025-07-14
-
何平:今天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版本很多。
2025-07-14
-
具身抵抗与祛魅:人工智能前夜的民间神话
摘 要: 陈崇正《香蕉林密室》借陈大同之手,构建了一个以身体(子宫)为原点,层层叠置的三维时空系统:物理密室(原始意味)、心理密室(自我救赎)、历史密室(现代性消解),用以对抗现代化进程、政治权力、机器物化。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