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景、行动域与意义表征——刘醒龙《听漏》空间叙事论略
一 继《蟠虺》之后,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的第二部《听漏》(1)面世了。
2025-09-10
-
“新山乡巨变”中普通人的精神成长史
马金莲七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在体量上厚重而辽阔。
2025-09-10
-
实地踏勘前提下的文化抗战书写——关于《绿色的火焰》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9-10
-
幽蓝之境的生命风景——雷默《水手》论札
雷默在写作《水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时“曾试图用不同的颜色来结构这部长篇,而来自太平洋深处的迷人气息确实一直萦绕在我周围,这是一种神秘莫测又令人心驰神往的氛围”,虽然小说并未如此呈现,但对色彩的敏感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小说第一章“幽蓝”赋予大海更深沉、玄远、神秘和悲郁的气质,也符合主人公在横跨太平洋的两年漂泊中所领略到的别样人生况味。
2025-09-10
-
“非家”中的女人们——读大水《锋面》《流水线》
在小说艺术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叙事的基本维度。
2025-09-10
-
宋明炜:AI时代的科幻、诗歌与呼吸
一、挑战 因为过去二十年都热衷于阅读(以及研究)科幻——或因为五六岁时就看过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Future 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陌生。
2025-09-10
-
拓宽国际视野 书写人性光辉
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多线交织的叙事,讲述罗森、理查德医生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被中国接纳庇护,并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历程与壮阔人生。
2025-09-10
-
展现诗人开放型的文化人格
霍俊明的《九叶传》融诗歌史研究与文学传记于一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九叶诗派”的研究进行独具个性的拓展与推进,有着历史重写的重要意义。
2025-09-10
-
以文学笔墨为师者画像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2025-09-10
-
中国文学何以“现代”——评《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新世纪以来,陈晓明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叙述自洽。
2025-09-10
-
一面永远不朽的历史明镜——重温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关于《四世同堂》,老舍说:“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2025-09-10
-
散文研究的执着——读王必胜《矮纸闲草》
当今,毕其功于一役,专注研究散文创作与理论的人不多。
2025-09-10
-
“以冷写热”的生命之书——评《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
“凉薄”常被用来形容世态炎凉或人情寡淡,但在黎凛的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中,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2025-09-09
-
月亮为什么会失眠——评《失眠的月亮》
《失眠的月亮》是作家时晓发表在《十月》2025年第3期上的一个短篇小说。
2025-09-09
-
一位文学评论家的“修辞立其诚”
一连几天,我都在阅读河北作家刘江滨新出的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激赏与回味之余,频现于脑际的,是《易传·文言》里的“修辞立其诚”。
2025-09-08
-
自恋、自强与自救——谈谈和文学有关的“我”
一、自 恋 依我之见,以文学为业者,多少都有点“自恋”。
2025-09-08
-
北方左翼文学青年的救亡史诗
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后文简称“北方左联”)的文学实践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战救亡运动同频共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步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5-09-08
-
又见短句——读惠忆近作两篇
近几天读完惠忆的小说《大数据爱情》和《淤青》,突然冒出一句话:又见短句!凑巧这句话同样是短句!十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阿城的短句》。
2025-09-07
-
《巴克图往事》:用小说解开边城的历史密码
古尔图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夕边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大动荡中求生存、谋发展、在不断抗争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长篇小说。
2025-09-07
-
从沪上烟火叩响历史脉搏——读《报人本色——周瑞金传》
老报人周瑞金,以上世纪90年代初策划“皇甫平”评论著称。
2025-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