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文化视角下的葛亮小说
近年来,“70后”作家葛亮的一支妙笔让粤港两地文学界注目,在全国范围内亦声名鹊起。
2025-02-04
-
“象征性抵抗”与捍卫未来的青年写作
一 二○二四年已近尾声,新世纪的全球性危机依然在时间轴上轮番上演。
2025-02-04
-
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特笔调展现给世人。
2025-02-03
-
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
2025-02-03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创造文体研究新辉煌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 著 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文体种类之多令人自豪和赞叹。
2025-02-02
-
在春运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每当春节临近,关于春节怎么过,上哪里过,什么时候动身起程,就会成为中国人热议的话题。
2025-02-01
-
鸣禽从雨中退去——南翔短篇《鸟笼匠》阅读谈片
南翔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2025-01-30
-
像自然一样思考:构建生态文学的主体性
二十五年前,在海南三亚南山举办“生态与文学”研讨会,韩少功、张炜、李陀、迟子建、格非、苏童、乌热尔图、蒋韵、戴锦华、南帆、耿占春、李少君等在场,之后发言整理为《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引发广泛的关注,成为21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界关于“生态文学”的重要历史文本。
2025-01-26
-
《青蒿药神》:用“融州三部曲”打造文学故乡新地标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柳州作家马昌华潜心于乡村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并以他的第二故乡“融州”为背景,用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深入挖掘故乡闪光的人和事,继推出《桔颂》(2020年12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2020年12月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两部长篇之后,今年一月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36万字的《青蒿药神》,从而圆满完成了作者乡村系列长篇小说“融州三部曲”的创作出版计划。
2025-01-26
-
《扬兮镇诗篇》:相信耐心而长久的创造
去年六月一次会议上,我挨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老师坐,他从包里取出一叠打印书稿,翻到最后一页给我看,那是小说终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总以为唐代是花团锦簇、热热闹闹的。
2025-01-26
-
龙其林: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饮食现象书写与文化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钻木取火进行石烹,形成了炮、煲、烫、焙、炒等制作熟食的方式。
2025-01-26
-
自然生态文学:未来路径与写作可能
我们的大部分写作题材都是关注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
2025-01-26
-
陈福民:当我们说“城市文学”时,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时代特性。
2025-01-26
-
《万物皆可旋转》:旋转的多重意蕴
杨映川的长篇小说《万物皆可旋转》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2024年第6期。
2025-01-26
-
在进退无据之间——李晓梅《绿萝的天空》对第二代农民工的表现
路遥《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的命运。
2025-01-26
-
杨国庆:铺写新时代“千里江山图”的炫彩画卷
《刘醒龙地理笔记》由《上上长江》《天天南海》和《脉脉乡邦》三部书构成,其中《上上长江》为首部之作,全书19.2万字,收入46篇文章,是三部书中收入文章最多、字数最多的一部关于长江的新书,极富阅读价值和美学价值。
2025-01-26
-
“在地”书写与新乡愁美学——论舒飞廉《云梦泽唉》
舒飞廉的新作散文集《云梦泽唉》面世后好评如潮,甫一推出便先后获得“英雄城市文学盛典暨2023武汉文学季”“年度散文家”奖,上榜“2023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等。
2025-01-26
-
邹建军:李强诗歌创作与民间歌谣的结构关系
李强的诗歌创作已经超越一个自然的阶段,而进入一个自觉与自由的阶段,第七本诗集《大地上的家乡——李强自选诗》的出版,表明了我上述判断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2025-01-26
-
李蔚超:否定之否定的城市微观史
“林檎”其实大有来历,《东京梦华录》里枚举干果、时果时,皆有“林檎”一类。
2025-01-26
-
一部通过“疼痛”重新看人的小说——读解陈继明长篇《大声独白》的一个维度
这是一部聚焦“人类疼痛”的小说。
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