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文文学“奠基人”曾敏之:家国情怀与四海文心
十年前,曾敏之先生离世。
2025-05-23
-
《几生修得到梅花》:此书合是诗人情
朱小平是擅长写旧体诗词的高手,他已出版过五部旧体诗集,最近又有一部旧体诗词集《几生修得到梅花》问世,精选2013年至2023年10年间创作的500首古风、词曲及近体律诗和绝句。
2025-05-23
-
“身边”是与我有关的辽阔世界
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小红书的“身边写作大赛”,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在写字楼下小公园的正午,或者忙完家务歇一会儿,很多人在手机上写,有人直接写在自己的账号页面上,也有一个老人,她把初稿写在当教师的女儿用过的备课本背面。
2025-05-23
-
《归潮》:融通海内外的“中国结”叙事结构
20年前,陈崇正从潮汕来到珠三角,成长为广东文坛的中坚力量。
2025-05-23
-
李昕澎:近期小说的“内向型写作”
近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股在疏阔历史与近旁生活、事件书写与心灵考古间架设桥梁的潮流。
2025-05-23
-
《与草木谈心》:拾拣大自然的清欢
诗人说,“人,可生如蝼蚁,而美如神。
2025-05-21
-
《按摩》: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
2025-05-21
-
万物共生的文学回声——评《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与生态文明稳步推进的时代,文学如何倾听这颗星球的呼吸与低语?又如何在风雨与草木间,为人类重新找回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我们还能通过文字挽回哪些关于大自然的美好记忆、点燃哪些原初性的感知?李青松主编的《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以五十余篇新作汇聚当代生态写作的多重面向,对这些问题给出及时的回应。
2025-05-21
-
《文学之山:祁连山诗歌史》: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
写过《空城纪》等历史小说的邱华栋再次以笔为刃,剖开祁连山两千年的文化肌理,捧出跨文体作品《文学之山:祁连山诗歌史》。
2025-05-21
-
马建农:我做了三十五年的总编辑
2025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我彻底结束了自己40多年的职业生涯,进入完全退休状态。
2025-05-21
-
《旅行人信札》:锦绣河山间的青春壮游
《旅行人信札》是一场“壮游”的见证。
2025-05-21
-
柳岸《天下良田》:端稳中国饭碗 书写天下良田
周口作家柳岸创作的长篇小说《天下良田》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和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2025-05-21
-
回归小说创作的基本法——诗人喻言的小说创作
喻言在写诗的同时,又写起小说来。
2025-05-21
-
《一幕光影》:平凡人生的一幕光影
作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张学东的创作一直紧盯现实生活,以文学虚构的形式表达对当下社会种种问题的关切与思考;同时,带有自我生命经验的历史与记忆,亦是其丰厚的写作资源,在近年出版的长篇《西北往事三部曲》中,张学东以深邃的历史视角、生动的叙事笔触,展现了西北边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与人情冷暖。
2025-05-21
-
爱情包裹起来的孤独和悲伤——读樊健军《莫尔德颂歌》
先请小说中的人物阿燃来解释一下篇名:它是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一首插曲。
2025-05-20
-
寻找生命停歇的“异托邦”——读樊健军《东山隐》
画家高更在远离文明社会、隐居塔希提岛时,创作出了世界名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对生命的起源、本质和归宿进行了终极追问,也表征着人类共同的生命认知需求和探索意识。
2025-05-20
-
当代徐霞客 走读大运河——记胡孟祥先生
我和胡孟祥先生结缘是在2023年。
2025-05-20
-
从晚清研究学者到晚清历史专家:存史求真,远比书写更重要——贾英华
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口述之间,有一群执着的历史“摆渡人”。
2025-05-20
-
徐福伟:“新津派文学”之“人与城的现代化”审美对照——以林希《沽上纪闻》为例
作为一名《小说月报》的编辑,时刻身处当下鲜活的小说现场,在泥沙俱下的小说河流中淘洗佳作,以此梳理相关文学现象,进而发出个人化的声音,这已成为我的一个工作惯例。
2025-05-20
-
“游侠”杜甫的文学再造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再造,蜀地都是杜甫研究的重镇,成果也非常丰富。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