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何以赋魅?
01. 一道光穿透朱灯脑海中的雾霭。
2025-08-09
-
以滋味铭记乡土——长篇散文《父恩》读札
饮食,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勾连起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显现出“兼及社会、人生、文学、审美等”的文学性特征。
2025-08-09
-
敬奉那个在天空写字的人:评王方晨《快雪时晴》
读过王方晨的小说《快雪时晴》,老竹在北广场空书的身影总在眼前晃动——指尖在空中轻轻划拉,像在捞取水里的月光,明明什么都没留下,却比任何墨迹都让人记牢。
2025-08-08
-
短篇小说的“炸点”艺术——以徐则臣作品为例
一 “炸点”顾名思义就是“爆炸点”。
2025-08-08
-
《璩家花园》:平民史诗构筑个体的生命诗学
一、南京城的“实名制”:真实如何服务于虚构 人们已经注意到叶兆言的《璩家花园》是他迄今为止十四部长篇小说中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并且是告别了“民国怀旧”的仅有的直接描写七十载当代生活的一部。
2025-08-08
-
《去往马攸木拉》:营盘守护的边疆壮美与温情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霍尔巴乡西侧的马攸木拉山,一处海拔5211米的地理坐标,是阿里地区与日喀则的天然分界线。
2025-08-08
-
樊迎春: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象征中突围
对当下的青年写作者来说,对身处的时代以及遭遇的问题发言始终构成极大的诱惑,而生活经验的相对同质与匮乏又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有效的发言方式。
2025-08-08
-
张学昕:短篇小说,超越具象的“飞翔”
必须承认,倘若小说仅仅局限在对现实本身,即实实在在的对于存在世界和生活的打量、揣度、判断和描摹,势必会窒息我们的想象力。
2025-08-08
-
无执朝圣与错位救赎——评路魆《枯山水连绵》
传统朝圣母题遵循“起点—圣殿—回归”的逻辑,但路魆笔下的朝圣者却呈现出“无执”特质。
2025-08-08
-
沙辉“心三部曲”诗集:融入凉山广袤大地,又构造了诗韵的激荡人心之作
沙辉的“心三部曲”诗集,分别为《漫游心灵的蓝天》《心的方向》《高于山巅隐于心间》三部。
2025-08-07
-
王安忆《儿女风云录》:风起壮图,云开天地
我们不妨将《儿女风云录》视作是王安忆以文字绘就的一幅“巨作”。
2025-08-07
-
“在地性深耕”与“超越性观照” ——关于蔡家园的《微光照远》
蔡家园的文艺评论集《微光照远:新世纪文艺现场观察》,以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多维的批评视角,构筑了新世纪文艺现场的理论图谱。
2025-08-06
-
《生长》:怀果实之心,绘生长画卷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伊始,作家心盈便将目光聚焦于此,持续关注并发掘这片热土上涌现的各类人物典型。
2025-08-06
-
《侯二嫂进城》:主体观念、革命意志与民族精神
抗战文学关乎民族精神的书写和塑造,一方面不得不触及宏大而崇高的层面,另一方面则需探向纵深繁复,以求真实与生动。
2025-08-06
-
《色子没有第七面》:叩问人性的深处
当我编完娜仁高娃这篇小说时,窗外的夜色已经浓了。
2025-08-06
-
陈艳:永不消逝的手稿
1999年,舒乙在接受采访时用“最后的手稿”来形容中国现代文学馆(以下简称“文学馆”)收藏的作家手稿。
2025-08-06
-
柳伟平:在寻找之旅中治愈身心
作家素有“守成”与“先锋”之分,先锋作家拒绝盲从现有的文学规则和秩序,总想打破常规、尝试新路,为文学带来新的形式和表达。
2025-08-06
-
《时光画像》:小说的层层涟漪
《时光画像》是一篇关于遗憾的小说。
2025-08-06
-
余红《洞庭人家》:让文学重新接上“地气”
余红长篇小说《洞庭人家》将普通劳动者作为叙事主角,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里,还原洞庭湖区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炽热情感。
2025-08-06
-
文学能够汇聚神奇的力量
周末,在赣州文化馆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读书分享会。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