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峰峦叠嶂间的精神游牧——陈春成《山石》对徐霞客的想象性重构
阅读伊始,我并未察觉到陈春成《山石》(载《收获》2025年第1期)所呈现的,竟然是关于中国古代杰出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的一种想象性书写。
2025-02-09
-
雪融化的声音——邹胜念《浅海沸腾》读札
邹胜念的《浅海沸腾》似乎是一场对日常生活与家庭的深刻致谢:它关注着邻居、母亲、丈夫、女儿和儿子,充满鲜活的语言和细腻的感知。
2025-02-09
-
小城文艺青年消亡史——读魏思孝《好汉们》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2025-02-09
-
《一跃而下》:撕扯、勇气、张力
撕扯:相对剥夺感的控场 《一跃而下》囊括了七篇小说,七篇各有各的人物和故事,但整本集子的母题意识浓厚,各篇之间独立存在,却又殊途同归,作品里都有一个被相对剥夺感操控的“我”,贯穿着每个故事的进行。
2025-02-09
-
李晓君散文集《往昔书》:追寻似水年华中的诗意
李晓君的《往昔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作者回望逝去岁月写就的一部散文集。
2025-02-08
-
龚万莹:磨刀的朋友
写作很多时候是往大海扔漂流瓶。
2025-02-08
-
《一碗水》:女性书写的情感结构与情动叙事
在当代乡土文学中,马金莲的小说以西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而著称。
2025-02-08
-
提示词工程:智能长篇小说的核心驱力
一 源 起 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组建团队,探索智能写作的方法①。
2025-02-08
-
于枭:短篇小说中的颜色使用
文学和绘画作为两种独立的审美形式,在修辞概念上却多有相似。
2025-02-08
-
《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作家兼律师的个案存在
就我的视野所及,对杨仲凯的定位,很容易想起一个流行句式:律师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律师。
2025-02-08
-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
2025-02-08
-
《梆子老太》:关中乡村浮世绘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既有性格即命运的因素影响,更难以摆脱时代的潜移默化与造化弄人。
2025-02-08
-
《五味》: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
2025-02-08
-
《华文文学谱系与家国想象》:作为方法的“华文文学”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与国内学术思潮的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逐步延伸至台港澳地区,并关注到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台港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由此也逐步拓展为一个新兴学科,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在学科布局、学者数量、研究机构、知识脉络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与架构。
2025-02-08
-
孙频中篇小说《地下的森林》:创造性审美意象的解构与重建
山西是产煤大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煤窑、大煤矿和浑身黑煤面只露白眼仁转动和一笑满口白牙的矿工随处可见。
2025-02-07
-
《黄渤海记》:“海之子”发出的新时代之声
以海洋和海洋文明为审美对象的文学创作,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2-07
-
时代标签与标签下的心灵图景——读裘山山《绿挎包》
《绿挎包》讲述了一个无爱婚姻的故事,叙述者是“我”,叙述对象是“我”的公公婆婆。
2025-02-07
-
新时代文学影视转化中的英雄书写
新时代中国文学和影视剧中的英雄主义在延续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展现出许多新特质,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差异化和主体感的中国精神。
2025-02-07
-
索南才让《姐妹花商店》:诗意草原上的情感纠葛
草原上的人会拥有怎样的风情生活?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又形成了怎样的挣扎?正如索南才让所说:“这些商店的激情被我忽略了,它们遭受的困苦和快乐都应该与我们休戚相关。
2025-02-07
-
《看得见的东北》:伐木时代后,该怎样书写东北林区生态?
李青松坚持生态文学创作长达30余年,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家。
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