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童《好天气》:三重时空的浮世绘
《好天气》是作家苏童耗时10余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江南某地“咸水塘”及其东西两岸的人民生活为背景,书写了该地区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与一地鸡毛。
2025-07-23
-
重新发现江南——沈苇《水上书》读札
两年前读《诗江南》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如果要推举一位当代诗人来抒写江南,或许,沈苇是不二之选。
2025-07-23
-
《千年弦歌》:史笔写诗心 弦歌谱新章
千载岁月如风,岳麓山的往来者仍络绎不绝。
2025-07-23
-
飞越时空的信笺——记任晓丽《小品文东渐》出版事
任晓丽《小品文东渐》的出版,前后历时五年,其间,书稿随作者和编辑飞过中韩多座城市,被反复打磨以求完善。
2025-07-23
-
《流光练习曲》:挖掘音乐的力量
穆萨的短篇小说《流光练习曲》讲述一位年轻女钢琴家为准备重要比赛,栖身于郊区一栋废弃待拆大楼顶层的独特经历。
2025-07-23
-
《紫山》:从人性困境中走向超越和升华
孙惠芬的长篇小说《紫山》以55万字左右的篇幅,直面人性的困境,展现人在道德的沼泽中如何寻求超越与新生,实现灵魂的升华。
2025-07-23
-
《到祁连山去》:矢志追寻精神世界
李修文的短篇小说《到祁连山去》延续了他那种“六经注我”“万物格我”式的诗性风格,有着强大的主体性,对普通人的命运表达关切,也强化了叙事的密度和故事的实感,通过讲述、停顿、插叙与闪回等方式,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勾勒出一代人曲折复杂的经验记忆与心路历程,并以一种对文学传统与青春理想进行接续的姿态寻求出口,在丰富的自我体认与对他者命运的感同身受中获取内心的安宁。
2025-07-23
-
常青的“九叶”之树——评霍俊明《九叶传》
“九叶诗派”作为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诗歌流派,其文学价值虽已得到诗歌史的经典确认,却一直缺少传记层面的综合展现。
2025-07-23
-
深情的时代凝望者——评章剑华报告文学“三部曲”系列
近年来,放眼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报告文学领域,章剑华都可算是异军突起的作家。
2025-07-23
-
青春的价值在于永远向前的勇气
曾高飞常年在财经和文学领域笔耕不辍,他始终恪守“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的信念。
2025-07-23
-
青年人并未消失,只是以中年的形态而存在
《迷失者的行踪》作为小说集实在太奇怪,我从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但不得不说,它很有趣。
2025-07-22
-
李斌:科幻视域下贵州民族文化的叙事面相
仡佬族作家肖勤在评论贵州作家李梦云的科幻作品《寻找莫青平》时曾如此表示:“当AI写作、AI写歌、AI绘画软件走入我们的生活,世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变化。
2025-07-22
-
什么“诱惑”了谁?——读马原《九路马堡的诱惑》
马原的写作总是对边地自然和少数民族文化痴迷不已,这无疑构成一重“诱惑”,另一重则指向叙述本身,无论是在故事中嵌套故事,还是创造出一种虚构的非虚构文本,“叙事”的“诱惑”不竭——它因自身的不可靠性提供并印证了文学的丰富性,凝结出包容、博大以及充满可能的文化记忆。
2025-07-22
-
小说基因和再创造——少数民族小说的“地方知识”和普遍价值
“文化持有者”曾被国内的文化人类学界长期讨论。
2025-07-22
-
“坐上宇宙飞船逃离吧”,然后呢?
一 林东林的短篇小说集《火腿》有着非常明晰的主题,那就是逃离。
2025-07-22
-
张智谦:“说书传统”的媒介更迭与形态演进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大众的力量正在重塑当下中国的文化图景。
2025-07-21
-
《城北旧事》:在情绪波动的结构中塑造人物
近日,读到昭通作家群作家沈力的短篇小说《城北旧事》(《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这是一篇非常精致、有味又给人感动的短篇小说力作,让人十分欣喜,我们看到了“昭通作家再出发”中,一名年轻作家的才华和希望。
2025-07-21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深入剖析典型文学案例
不久前,“啄木鸟文丛”推出师力斌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5-07-20
-
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的“指南针”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金宏宇教授、中南大学中文系易斌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汇校本丛书”新近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这套丛书对17册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进行了详尽的版本比对和校勘工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2025-07-20
-
超凡觉醒与“思想实验”
《超凡觉醒·AI创世》是青年作家任彧新近创作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因AI觉醒而引发的人类与仿生人彼此大战的故事。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