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炜:AI时代的科幻、诗歌与呼吸
一、挑战 因为过去二十年都热衷于阅读(以及研究)科幻——或因为五六岁时就看过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Future 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陌生。
2025-09-10
-
拓宽国际视野 书写人性光辉
长篇小说《到中国去》以多线交织的叙事,讲述罗森、理查德医生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被中国接纳庇护,并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历程与壮阔人生。
2025-09-10
-
展现诗人开放型的文化人格
霍俊明的《九叶传》融诗歌史研究与文学传记于一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九叶诗派”的研究进行独具个性的拓展与推进,有着历史重写的重要意义。
2025-09-10
-
以文学笔墨为师者画像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2025-09-10
-
中国文学何以“现代”——评《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新世纪以来,陈晓明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叙述自洽。
2025-09-10
-
一面永远不朽的历史明镜——重温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关于《四世同堂》,老舍说:“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2025-09-10
-
散文研究的执着——读王必胜《矮纸闲草》
当今,毕其功于一役,专注研究散文创作与理论的人不多。
2025-09-10
-
“以冷写热”的生命之书——评《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
“凉薄”常被用来形容世态炎凉或人情寡淡,但在黎凛的诗集《我深爱着的凉薄人间》中,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2025-09-09
-
月亮为什么会失眠——评《失眠的月亮》
《失眠的月亮》是作家时晓发表在《十月》2025年第3期上的一个短篇小说。
2025-09-09
-
一位文学评论家的“修辞立其诚”
一连几天,我都在阅读河北作家刘江滨新出的文学评论集《且听穿林打叶声》,激赏与回味之余,频现于脑际的,是《易传·文言》里的“修辞立其诚”。
2025-09-08
-
自恋、自强与自救——谈谈和文学有关的“我”
一、自 恋 依我之见,以文学为业者,多少都有点“自恋”。
2025-09-08
-
北方左翼文学青年的救亡史诗
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后文简称“北方左联”)的文学实践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战救亡运动同频共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步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5-09-08
-
又见短句——读惠忆近作两篇
近几天读完惠忆的小说《大数据爱情》和《淤青》,突然冒出一句话:又见短句!凑巧这句话同样是短句!十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阿城的短句》。
2025-09-07
-
《巴克图往事》:用小说解开边城的历史密码
古尔图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夕边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大动荡中求生存、谋发展、在不断抗争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长篇小说。
2025-09-07
-
从沪上烟火叩响历史脉搏——读《报人本色——周瑞金传》
老报人周瑞金,以上世纪90年代初策划“皇甫平”评论著称。
2025-09-07
-
烽火征程:马识途的抗战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有“中国当代文坛常青树”之称的马识途先生110周年诞辰。
2025-09-07
-
《生死危城》的文本造形
某种意义上,非虚构是一种权宜之计的命名,否定式,而且宽泛得仿佛没有外延与边界,每一个有志于非虚构创作的作家,必须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进行肯定式的形式构建。
2025-09-07
-
克苏鲁的“不可名状”与诗的“可感之途”——评倪湛舸诗集《铜与糖》
20世纪初,H.P.洛夫克拉夫特在打字机上给《克苏鲁的呼唤》开篇时,肯定无法料到,这个“不可名状、不可理喻”的旧日支配者,近百年后会成为倪湛舸用诗歌叩问存在的独特象征。
2025-09-07
-
长篇小说《相声演义》:为曲艺艺人群体画像
艺人群体与文学艺术的深度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故事”,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且诱人的写作课题。
2025-09-07
-
《现代的形成与拓路》:当代性与敞开的“百年中国文学”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是文学史难题,更是理论难题。
2025-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