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锈色纹章,先锋叙事中的历史褶皱——重读吕新《五里一徘徊》
吕新的中篇小说《五里一徘徊》发表在《收获》1993年第3期,以独特的灰色美学构建起一个充满历史褶皱的文学世界。
2025-04-28
-
再造“传统”:新笔记小说的乡土叙事革新——以莫言《一斗阁笔记》为中心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门类,深刻影响着文言小说的发展脉络,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小说滥觞于笔记小说。
2025-04-28
-
张定浩:消失的诗人
“诗人”作为一个小说主题,大概是东君长久以来萦绕于心的事。
2025-04-28
-
大地上不安的魂灵——读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
一 胡学文的长篇新作《龙凤歌》依旧是一部关于乡土、生命与苦难的作品。
2025-04-28
-
新大众文艺: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
编者 王十月、郑小琼、柳冬妩都曾是东莞的打工者,他们以自己的文学创作成为“打工文学”的实践者和代表性作家。
2025-04-28
-
苏建华:追寻齐鲁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五千年庚续传承不断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2025-04-28
-
程小莹:温情的细节主义者
即使过了六旬,程小莹依旧挺拔,一百八十几的身高,仿佛未曾受过时间的压一样。
2025-04-28
-
李林荣:文学中国的山西道路
一 有句话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2025-04-27
-
风花雪月的诗人茶山青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文化底蕴深厚。
2025-04-27
-
作为一种动态化和成长性的行动诗学——第三代诗人经典化问题重释与反思
摘 要 作为1980年代重要的先锋文学思潮,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激进的出场方式和特殊的文本传播途径,已经在当年及后来的经典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
2025-04-27
-
“奇正相生”——论《去老万玉家》的史传精神与尚奇趣味
史传传统为中国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说不仅是个人叙述,也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可以“补正史之阙”。
2025-04-27
-
记忆唤醒之后:黎紫书《告别的年代》的后设与后记忆
01 引言 《告别的年代》是马来西亚女作家黎紫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2010年出版,2022年英文译本The Age of Goodbyes出版。
2025-04-27
-
风华不减还是美人迟暮?——浅析新世纪“70后”女作家的“中年写作”
“中年写作”最先由诗人肖开愚于1989年提出,他认为作家诗人的经验积累与创作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2025-04-27
-
马原的 “元童话”,或先锋文学的未来
翻开今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再次见到了久违的马原。
2025-04-26
-
写作是用一束微光,照亮另一束微光
《十二盏微光》的含山量很足。
2025-04-26
-
用汉语写出批评的中式文体
汉语能不能写出批评的中式文体?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背景是,如今流行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汉语写出来的西式文体。
2025-04-26
-
精神的昆仑,生命的约定
时隔数年,作家毕淑敏推出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她自称“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
2025-04-26
-
《女猫》:深水里的每条鱼都是孤独的
去年,作家盛可以将自己的十个短篇结集为《女猫》出版。
2025-04-26
-
《挂在墙上的弦子》:沉默的琴弦
刘庆邦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乡土作家,他的笔总是饱含对中原大地的深情。
2025-04-26
-
《现代汉语诗歌》: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刻度
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历经百年,始终以诗性律动叩击时代脉搏。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