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与重造:抗战文艺与作家的经验重构
走进更开阔的文学空间、更广大的社会与人群 “抗战的烽火迫使作家在这一新的形势底下接近了现实:突进了崭新的战斗生活,望见了比过去一切更为广阔的、真切的远景。
2025-07-18
-
文学与社会史之间如何互动
2016年前后,我读到陈思的《现实的多重皱褶》一书,写下若干感想题为《敞开与呼应:文学形式、审美、历史》发表。
2025-07-18
-
青青子衿,华夏我心——论德华作家夏青青的作品
夏青青,1969年出生于河北,1983年12月携幼小的弟弟赴德和祖父团聚,在德国接受中学教育后就读慕尼黑大学经济学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现在德国《南德日报》报社集团做内部咨询工作。
2025-07-18
-
夏天,爱和无常——读冉也小说《春·发》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吐虎玛克镇,巴吾里江和帕丽扎提相遇在夏天,第一眼,淳朴木讷的兽医就喜欢上了女孩,提出可以“走过十三道浪沟”去看看她家的羊,可是有什么必要呢?周围人都心知肚明,“她家的羊好好的,有啥可看的啊”。
2025-07-17
-
《上重楼》:命运,或许只是别人的总结
崔君小说《上重楼》读罢,感慨良多,梳理芜杂,最抓摄心魂的感触就是命运弄人。
2025-07-17
-
张德强:视听时代未来小说可能的形式探索
虽然每年我国仍会有大量小说发表于期刊或成书出版,各种官方或民间文学评奖也依旧如火如荼,但以文字为载体、以刊物和书籍为传播介质的小说创作无疑处在衰落中。
2025-07-17
-
《洞庭人家》:洞庭水镜映“活法”
湘籍作家余红于今年四月推出其历时五年打磨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入选中国作协“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多个重点扶持项目。
2025-07-17
-
《马戏团的最后一次演出》:“新”与“旧”的交汇
李娟的散文《马戏团的最后一次演出》将视野投向《我的阿勒泰》中诸多故事的发生地喀吾图小镇,写一支马戏团到来前后的故事。
2025-07-17
-
历史事实与诗性想象的交融——读长篇叙事诗《号角》
何南的作品《号角》,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书写聂耳这位音乐巨匠的传奇人生,为新的时代语境下革命英雄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07-17
-
书写战争中大写的“人”——读长篇小说《蘸火记》
《蘸火记》是山东作家牛余和最新创作的长篇抗战历史小说,讲述了鲁中地区章丘长岭山南麓尚邨英、梁铁峰、卢毓奎率领的三支抗日队伍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2025-07-17
-
好的文学语言是作家毕生追求
进入文学世界的第一道关是语言,它是构建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2025-07-17
-
“家”的叙事与时代镜像——焦冲小说简论
焦冲小说叙事的基本场景与语境,往往都是“家”或曰“家庭”。
2025-07-17
-
《抗日战争》: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血色丰碑
王树增《抗日战争》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镌刻着无数普通士兵与民众的名字——他们或许没有在正史上留下详细记载,却以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何为民族气节。
2025-07-17
-
在日常叙事中 感受南京的脉动
作为江苏文学阵营中的一员新锐,庞羽的书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025-07-17
-
书写百万移民生活巨变——读唐荣尧《出入山河》
唐荣尧的《出入山河:百万移民的时间记录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是作者在20多年新闻采访经历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描绘了一幅140多万贫困农民历时40年,从“苦瘠甲天下”的六盘山地区整体搬迁的生态移民图景。
2025-07-17
-
县城的带灯者——评刘星元的县城书写
2024年4月至6月,作为一种别样的影像风格“出圈”的“县城文学”引发网络热议,但讨论的结果却走向分歧。
2025-07-16
-
“走到这历史动乱的最中心去”
在抗战中,报告文学因敏锐、及时地反映战争状况发挥了积极效用。
2025-07-16
-
民间日常的诗性叙事——读於可训短篇小说集《乡野传奇集》
传奇作为小说一体,始于六朝,盛于唐代,此后衍嗣不绝,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之特色一种。
2025-07-15
-
在历史和现实交融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兼论葛水平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
摘 要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
2025-07-15
-
以色彩记录心灵世界——黑小白诗歌简论
甘肃青年诗人中,黑小白以其独特的地域书写和文化自觉,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