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味道的文字写中国人的困境

《带灯》是贾平凹继《古炉》之后又一部立足乡村世情的小说。自出版以来,该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小说主人公带灯是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她容貌美丽、孤芳自赏却又有点不合时宜。她主要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在矛盾中履行着乡镇干部的职责,她每天面对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沉重,内心却不断向上飞升。小说出版后,关于作者面对现实的姿态、关于理想如何呈现、理想存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等,都成了争论的话题。
  贾平凹擅长从一粒沙、一滴水里看世界,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发现世界的秘密。十多年来,贾平凹以他的作品描绘巨幅的、动态的乡村画卷,在书写乡土的崩溃时深藏着作家的人文感伤。雷达认为,贾平凹始终在自己的小说中探索着乡土中国的出路,他进入生活内部的深度在当代是无人能及的。《带灯》是一部有着理想之光的作品…… [详细]

作者简介

贾平凹

贾平凹

概述: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一只贝》 《我的小桃树》入选小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有《满月》,《腊月·正月》,《丑石》等著作。 近日,经过紧张投票,首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海外作品)、宁肯的《天·藏》等4部作品获奖。顾坚的《青果》和谷怀的《南瓜花》获特别奖。 施耐庵文学奖组委会负责人刘春龙介绍说,施耐庵文学奖作为针对长篇叙事文学的奖项,评奖范围并不局限于小说,还包括长篇散文、传记、报告文学、诗歌等一切长篇叙事文体,因此奖项面向的作品范围更广,得以让更多更好的作品能脱颖而出。“施耐庵文学奖有自身独具的特色和评奖标准,而不是其他文学奖项的后补本。”

代表作品:
   他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泉》、《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丑石》、《制造声音》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敲门》、《做个自在人》、《走虫》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其他《丑石》《酒》等作品。《丑石》已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小桃树》被选为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画人记》被选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

作品简介

《带灯》

《带灯》

  《带灯》是贾平凹带给文坛、带给读者的又一惊喜,作品不仅保持了作者以往的艺术特点,更是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她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带灯是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她容貌美丽、孤芳自赏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主要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农村的琐事让人心烦又让人同情,带灯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乡镇干部的职责,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带灯从一出场,就浮现着与众不同的超然脱俗,她有丰富的内心和丰沛的情感,她更愿意在乡间的山风树谷中寻找安宁。她每天面对最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内心却不短向上飞升,带灯在现实中无处可逃的时候,她把精神理想寄托放在了远方的情感想象之中,远方的乡人元天亮成了她在浊世中的精神寄托,她在不断地给他写信,向他诉说。所以,带灯的痛苦是无法救赎的,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得到解脱。带灯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她注定要燃烧了自己来祭奠理想。

发言摘录

  • 雷达发言
  • 确实没有想到是以演讲的形式,前天有人给我发短信说,大家一致推选我第一个发言,。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在北京开会我经常第一个发言,其实呢,第一个发言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是一部比较浅陋比较直白的作品,这倒不要紧。如果遇到一部比较意蕴复杂的作品,就像《带灯》这样的作品,就很有可能出现发言失误,给后面的人带来误导,所以它是有风险的。也没想到,这一次的会,请到了全国批评界的这么多精英,这个我真的没有想到。那我就冒昧的说一些我自己对于《带灯》的看法。 [详细]
  • 吴俊发言
  • 雷达老师的发言很精彩,基本上把我要说的一点点体会差不多都要说完了。水平有限,这次来了主要是向各位专家学者和贵校的老师来请教和切磋。雷达老师是我的前辈,我不敢说我的观点和他有不同,只能说在他的高见之后,我要谈我的很浅薄的一点想法。就是关于他对贾平凹的作品的几点质疑的一点看法。本来有一点我是想在后面谈的,但是趁着雷达老师提起了,我就现在这里说了。就是关于作品里面带灯和元天亮的写信问题啊,这也是我很关注的问题。 [详细]
  • 李星发言
  • 第一个是,权力批判。尖锐深刻而又现实的权力批判。早在05年提过关于文化批判,社会批判的问题。文学是表现人性的,人性批判是一个乌龟壳,代替了我们对于现实的关怀。贾平凹的这个作品,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现实关怀,用人性批判,文化批判来遮掩自己对于现实发言的勇气。批判的中心就是习主席在十八大上所提出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详细]
  • 王春林发言
  • 没有想到这么早让我这么早来发言,可能是刚刚点了我的名,然后主持人就让我来发言。我现在先来解释一下刚刚关于我在火车上的事情。我当时正在回家的路上,不是很冷淡。和李老师在电话里面,李老师说了贾平凹的创造力太激动。可惜我当时没有看过,所以只好联系了贾平凹,和他索取了手稿进行了阅读。读完以后,我非常认同李老师的看法。《带灯》又是一个好的作品,《古炉》是历史,是文革,可是《带灯》直面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之痛的优秀的长篇小说。[详细]
  • 谢有顺发言
  • 大家好,我简单说一点,这个刘校长说到了一个概念。是到了十年,就是贾老师受聘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十年,我觉得恰恰是这十年,是贾老师写作的黄金十年,贡献了四部长篇小说。我觉得在50岁之后,还能做成这么多事,给了我们希望。我觉得接下去贾老师的状态还会写出很好的作品。我以前在一个场合也说过,贾老师是一个体量特别大的作家。确实在中国当代,有一些作家的体量小一些,精致一些,那么像贾老师这样的,当然长的并不高,但是体量是大一些,不是大,是非常多。[详细]
  • 韩鲁华发言
  • 贾平凹的新作《带灯》在许多方面,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是延续着《秦腔》、《古炉》的整体艺术思路前行的。但是,这其间的确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部作品与此前的《秦腔》、《古炉》等在艺术叙写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在的风骨更为突出,作品的内在质感更强;二是叙述上更加质朴,白描性、直叙性更强;三是于整体艺术建构上,意象性似乎在减弱,细巧的东西也少了,更加沉静、厚实、直白,是一种生活骨架本真式的呈现。[详细]
  • 白烨发言
  • 《带灯》读完以后让我觉得很吃惊,和他以前写的东西不完全一样。我觉着一个作家在他后期写作中能一部比一部好,一部跟一部不一样,而且还后劲知足,这是非常难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的活跃也证明了他的生命力的活跃。《带灯》我先是从《收获》杂志上读到的,看完之后,我觉得跟他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古炉》完全不同。这部作品在带灯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东西。[详细]
  • 汪政发言
  • 贾平凹每一部作品都是中国文坛一项大事。作品就是生产力,好的作家就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就是好的生产力。我此次研讨会发言题目叫做《中国经验——贾平凹的乡村政治学》,现求教于各位专家及贾老师。从贾平凹作家身上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入世的一种性格,一个人到了50岁到了60岁,他的创作可能更应该倾向于自然、心灵、内心向天空发展。大概在30年前,我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老年的风景》文章,谈一批老作家写作包括江苏的汪曾祺。[详细]
  • 张新颖发言
  • 读《带灯》的时候,能带动我想很多问题,比如说汪政刚才提到的乡村建设乡村改造。读《带灯》时,我首先想到梁漱溟到老年绝望时的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有一天还会好起来么?”这让我想起来我的一位中年作家朋友说的一句话,“我们处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一个人他到了中年还不绝望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这种透彻的绝望感在《秦腔》里已表达的非常的充分。[详细]
  • 张学昕发言
  • 我们对贾老师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文坛有那么多响亮的名字影响着80年代初的大学生们,我们见到他们都是带着敬畏并自我调侃说“我们是读者您的书上大学的”。后来面对贾老师,他将近40年的写作,特别是写到今天我们都会说,我们从20几岁读着贾老师的书慢慢变老了。特别是到了《废都》以后,到《秦腔》到《古炉》到现在的《带灯》我们看到贾老师的写作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见诸于他的文字功底,也越来越见诸于他的大师气象。[详细]
  • 畅广元发言
  • 今天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但是我读《带灯》的时候跟大家的感觉有一些区别。这个区别在于我看完《带灯》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贾平凹真的是要用这一部书来批判我们的现实吗,尖锐的批判权利么?第二个问题是“带灯”这个形象究竟有什么意味?我读这部作品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这部长篇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很大的隐喻,对现实的这种批判是表面的,它的深层是在说明一个问题。[详细]
  • 李震发言
  • 凌晨五点读完了带灯,贾老师给我送书比较早,但是在大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春天是被论文埋葬,所以刚刚把论文处理完才开始读,读了一天一夜到现在还没有睡觉。所以这个状态下,我不知道会谈成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可以保证,我也没有来得及在网上去查关于《带灯》的一系列的资料,我可以保证一点,我在这谈的是我的独立的、个人的看法, 对不对大家批评。这是一个要交待的。[详细]
  • 段建军发言
  • 说实话,自从这几年,贾平凹老师写作追求的新的一种创作方式,不去讲五四以来,这个《带灯》是我看得最有兴致、最深入的一次。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我在多种场合都说过。这个小说的这种欣赏习惯是从欧美的,像巴尔扎克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和中国的《三国演义》这类小说中培养和熏陶起来的。对《红楼梦》、《金瓶梅》这样一种叙述,有些如果说他讲的这些琐碎的事,如果讲得离奇一点,往往能够深入;如果讲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琐事,我往往没有很大的耐心和耐力把这个小说读下来。[详细]
  • 杨乐生发言
  • 我直接讲我几个看法。第一个,贾平凹的艺术观念和主张的变化,或者叫变迁。我看了《带灯》以后,结合他的后记,老贾近期十几年来爱写后记,也是一个仪式理论家一样,后记里边,谈他的文学观念、文学主张,我觉得非常好。而且他的后记构成一个研究,就是他的想法,他想追求什么东西。我注意到他的后记里边有四个字,“山风海骨”,我理解包括结合他最新的作品《带灯》,他就是希望在作品里边写出来一些刚性的东西。[详细]
  • 李遇春发言
  • 2003年的时候我到西安来了一趟,当时应那个小说评论的杂志,做了一个策划叫档案的栏目,过来采访过贾平凹老师和陈忠实老师,当时做了两期西部小家档案,印象非常深刻。两次来到西安,都是陕西省作协给我的机会,非常感谢。我曾经在去年出过一本书叫《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其实我这些年来对西部作家特别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作家非常的关注。我今天来了之后我感觉到我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觉得,这个西部作家陕西的作家,不光是陕西的作家非常有实力,陕西的评论家也是。[详细]
  • 李云雷发言
  • 我读《带灯》的时候,拿到书在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这是贾平凹的作品,我在看的时候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以乡政干部为题材的作品其实很多,但是为什么《带灯》这样的作品就成为贾平凹的作品,他跟别人作品不一样,我觉得这从贾平凹他自己处理题材的视点跟角度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我写了个小文章,但我就不念了,我把我大概意思说一说。[详细]
  • 穆涛发言
  • 《美文》的核心就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大散文”不仅仅是他的散文观,还是他的文学观,他对文学的理解、认识包括不断地心得,都在他的散文用这个方式传达出来,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从《土门》之后,《土门》《高老庄》《怀念狼》《高兴》《秦腔》《古炉》到这本《带灯》,这么密集的这些的书,他想表达什么,我从我的角度去理解,或者他想寻找什么,他想干什么。[详细]
  • 常智奇发言
  • 谈到带灯的结构,我们今天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以虚写实,以实映虚,虚实结合,虚实相分这种观点看看,但是我觉得很复杂。如果说那个结构当中情感世界,元天亮的信,第一条线是虚的,但是,他的的确确是写信,是实际的行动。如果说,现实生存世界樱镇的矛盾纠葛,生存状态是实的,那里头也有好多隐喻,还有一些象征,是以实来映虚。我还是觉得这部小说在总体当中是写真、写实。应该是他的审美主体的东西。[详细]
  • 钱旭初发言
  • 我只说要点,刚才常老师说的我谈一点我的个人意见。常老师刚才对“带灯”的这个形象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赞美。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个形象。从我的阅读体验中间,我觉得这个小说是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它的。从乡土小说,或者从知识分子小说,或者从官场小说等等各个方面来看待这部小说。那么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社会政治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带灯这个人物的话,首先她是一个体制内的人物,带灯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帮忙者”,都是一个体制的维护者的角色。因此带灯最终的悲剧就是一个帮忙者的悲剧。[详细]
  • 陆克寒发言
  •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一直以来,我是贾平凹老师的忠实读者。他的每一部新作,我都是用心细读的,包括《带灯》。我觉得贾老师文学叙事不但有创新,不断挑战着读者的接受的习惯。就《带灯》而言,对本文的阅读体会,我主要从两方面和大家做个交流。一个方面是贾老师这个小说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的某些独特性:第二个是贾平凹老师的叙事语言。[详细]

往日专题

专题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