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带灯》研讨会 >> 正文

李云雷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4日13:4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云雷(《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

  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感觉到很多自己想的也跟一些老师有些相似,也有些自己不一样的想法,简单的把我的想法说一说。

  我读《带灯》的时候,拿到书在看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这是贾平凹的作品,我在看的时候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以乡政干部为题材的作品其实很多,但是为什么《带灯》这样的作品就成为贾平凹的作品,他跟别人作品不一样,我觉得这从贾平凹他自己处理题材的视点跟角度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我写了个小文章,但我就不念了,我把我大概意思说一说。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他所关注的带灯这样一个人物不是我们一般所关注的乡镇主要领导,所以她是一个在乡镇的政治生活之中处于一个边缘的人物。她既是一个参与者但她又不是一个主导者,这就和我们通常看到的一般的,比如说写乡镇的以权力斗争为核心的这样的小说有很大的不一样,也跟一些政策性的小说有很大不一样。再一点,就是他写带灯这个人物,小说重点也不是描写这个乡镇的政治性生活,而是带灯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生活的一个整体状态。

  另外一点,小说相对于他关注的带灯这个乡镇干部的身份,他其实更多的关注了他这个人以及整个的生活世界,所以他的视野比一般的描写乡镇干部这样一个题材要宽广。还有一点,即使在乡镇干部中,带灯她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比如说她是一位女性,也比较富有同情心,与上访的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等等,比如她爱好美与自然,在乡村与山林中会感到惬意自在,对情感与精神生活有着超越性的追求。这几点我觉得综合起来也决定了小说的叙述态度,他既关注时代的重要变化,担不是通过处于漩涡之中的核心人物来关注的,而是通过处于边缘的这样一个位置同时又有特殊性的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的,一个是边缘性,一个是特殊人物,我觉得这两点既是《带灯》题材不一样的地方,也决定了小说的叙述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这是我考虑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在想贾平凹自己的创作来说,他跟他前边的几部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就很容易看到,比如说他现在这部小说处理的是,不像前几部小说,像《秦腔》《古炉》处理的是乡村的,而现在是处理的是乡镇的这样一个地理的范围。另外一点呢,他的处理的方式也不是历史性的来处理,一写就是几十年的或者十年左右的这样一个长时段的描写,更注重的是当下社会的不同层面的共识性的结构,实际从横向角度涉及到了很多的社会现象与各色的人物,这是我觉得从题材上来说这是我觉得他的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从他的创作的艺术风格上来说,我觉得刚才很多老师也都分析到了,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个就是他容纳了更多的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包括大家都提到的,上访,矽肺病,生态问题还有最后的斗殴,这些东西比他以前的小说里边社会现状的黑暗,或者说丑陋的一面容纳的更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他用一种更加有情感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其实刚才包括上午的发言有很多老师几句提到坚硬的现实,丑陋的现实,用黑暗和光明来比喻这个小说中许多的现实和带灯的关系。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叫“有情”,就是有情感地去把握带灯这样一个人她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不是用一种功利或者是理智性的态度去面对,更多的是呈现出她作为一个整体,她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之中同时还又有一种超越性,超越性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审美层面,她其实是跟周围的人物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包括跟元天亮的通信这样一个方式呈现出她的整体的一种生命态度,这样一种生命态度,我觉得小说中她不是简单地和黑暗的丑陋的现实去简单地作对,是在现实之上的一点光亮。总体的理解,我觉得就想说是用有情之心去面对最尖锐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贾平凹老师他在他以前的写作之上一个新的发展。

  刚才中间休息时候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可能会感觉贾平凹老师他批判性不是很够并且带灯的人物有一点理想化,没有写到她具体的家庭生活,对带灯这个人她本身有一些虚化的处理,这个观察也是很敏锐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贾平凹老师他自己作为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有自己成熟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再去面对这些社会现实,处理这个题材,他可能会做到的最好的选择,他就用这样一个比较有特殊性的,边缘性的一个人物,有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的这样一个人物去烛照现实而不是去批判现实,我觉得这可能是他的一个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美学的态度,我就简单地说这么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