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评论家的颜色

      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变得那么难看?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不是两脚书橱就是八股腔调?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只是在空气中张牙舞爪而无人问津?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就像小学生议论文堆砌词语而干瘪无味?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还比不上一篇广告软文、励志鸡汤?什么时候我们的评论如肥皂剧一般相互替换作者姓名或题目也相安无事? 如果能唱卡拉OK的就是歌唱家,会写唱词的就是剧作家,会敲键盘的就是评论家,那艺术家和评论家就未免太廉价。

    2018-09-17

  • 诗歌与时代:我们有哪些误解

      诗歌要脱离时代,正如人想拽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可思议。

    2018-09-14

  • 李洱:先锋小说与“羊双肠”

      刚才苏童讲到了裸奔和穿衣服,很有意思。

    2018-09-12

  • 底层文学的“暧昧”

      新世纪以来,“底层”一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关注底层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2018-09-12

  • 本土性:一种亟待关注的文学品格

      在进入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大面积覆盖的时候,对本土性的倡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本土性是一种比现代性更重要、也更切时的文学品格。

    2018-09-12

  • 从新乡土写作的“新”说开去

      以经典化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作为基本参照,所谓新乡土写作或新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其中既有作家群体的主动探索和学界的自觉命名,也不乏名过其实的符号化包装。

    2018-09-10

  • 从“故事新编”到“同人写作”

      如果不拘泥于生理年龄,我相信代际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8-09-07

  • 辩证看待媒介时代文学泛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受到商业和科技的冲击,产生了多种文学泛化现象。

    2018-09-06

  • 基于“中国经验”的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诉求始终盘亘于文学现场,并在超越“复古返照”与“移植引介”的二元格局中持续发轫。

    2018-09-06

  • 张定浩:如何理解新诗

      在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的结尾处,他说:“今天所有的诗歌读者都会一致认为,某些现代诗人是江湖骗子,尽管不同的读者会将这游曳不定的怀疑加在不同的诗人身上,但这些读者没有肯定的办法能证实自己的怀疑。

    2018-09-05

  • 张柠:纯文学的优势在哪里?

      标题所示的这个重要问题,即使用五万字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我要在五千字之内的篇幅中讨论它,就像一次无意义的冒险,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2018-09-05

  •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现代期刊制度和稿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018-09-04

  • 行业文学批评中的弊端

      作为总体命名下的“行业文学”,无论从理论总结还是批评实践上都缺乏高度的自觉和历史的积淀。

    2018-09-03

  • 现实维度的重塑与生命意识的勃发

      常听盛世之说,常观危机之相。

    2018-09-03

  • 范稳:民族文化的再发现

      云南有着二十六个世居民族,除汉族以外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少数民族只有数万人,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在这片民族众多的高原上,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所呈现出来的五彩斑斓的色彩。

    2018-09-02

  • 谢有顺:和往事从容交谈

      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个著名论述,“散文易学而难工”,这话是和“骈文难学而易工”对照着说的。

    2018-09-01

  • 高建旺:“文体”新释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属,又善叙事,不用故事陈言,而文益高,次退之云。

    2018-09-01

  • 杨洪涛:呼唤影视艺术的文学性

      谁弄丢了影视的文学性 在IP热、拼投资、比颜值、刷流量、炒话题的当下,影视创作似乎离它应有的模样越来越远。

    2018-08-27

  • 小说魅力来自哪里

      优秀的小说往往以讲述人间故事为名,实际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使我们通过那个似真似幻的世界,对我们所身处并习以为常的现实人生,获得不同寻常的感悟,得到审美的快乐。

    2018-08-26

  • 转向•转换•转型——关于危患时代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

      一、文化变革:不断演进的历史波段 从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角度来说,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的这种转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单从政权和政治体制的替换而言,短短一百年,就经历了三个朝代,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每一次交替,都意味着一次社会和文化的洗礼和转换,意味着上上下下权威、权位和利益的重新洗牌和分配,其不仅牵动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知识文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因此,有时候的转向和转换,实在不能仅仅从思想、理论和观念层面来理解,而是一种生命和生存状态的选择,关乎到了身家性命的生死存亡。

    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