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理想不容矮化
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有人把美感与“快感”混同,以为它只是给人以耳目之娱而完全否定它的精神担当,这种观念需要深刻反思 由于人们有意无意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感情的培育。
2018-07-27
-
跨时代写作者与写作形态的碰撞
主题:2018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 时间:2018年7月22日13:30-17:30(-最后一天圆桌会议) 地点: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四楼凯风会议室 程永新(《收获》主编): 大头马能够把自己的笔名起为“大头马”也是挺勇敢的。
2018-07-26
-
散文的旧与新
散文求意趣,这个意趣也要新,意要新在意境上,趣要激活生活、心灵之况味,新意趣新境界就是诗意的外现 有情感要抒发,写诗。
2018-07-25
-
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
关于评论,毋庸置疑,要有“评”有“论” 。
2018-07-24
-
与生活互动 与现实相拥
“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成为流行病 尽管当今文学很难在世俗的日常生活里占据中心位置,但并不意味着它可有可无。
2018-07-24
-
把小说搬上舞台,问题开始了
把小说搬上舞台,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如果改编自小说的戏剧,在舞台上出现的问题总是老问题,那就不禁要追问,创作者到底是旧病难医,还是因为市场票房干脆放弃了艺术思考? 2018年上半年,无论是新创或是再演,北京的剧场里,取材于小说的国内外戏剧作品不可谓不多,其中不少更是源自大部头小说,从路遥三卷本同名小说《平凡的世界》,到中译本八百多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莱蒙特的小说《福地》。
2018-07-24
-
90后作家可以引领当代文学了吗
近些年来,由于90后作家的“骤然升温”,关于90后作家作品的探讨也多了起来。
2018-07-24
-
关于“中国故事”的一点想法
“中国故事”顾名思义,不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得是有关于中国的故事。
2018-07-23
-
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可能性
一、“新历史小说”的名义 “新历史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曾经喧赫一时。
2018-07-23
-
微时代,批评何为
人类的生活长河中还有多少振奋人心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关注、记录和歌唱。
2018-07-23
-
现实即正在消逝的一切
我们会遗憾地发现文坛上出现“过于正确与急切的叙事”,缺乏耐心的解构,甚或为现实所俘虏的书写。
2018-07-23
-
重申现实的“文学异彩”和“思想之光”
这是一个具有“新现实”的时代,一个让作家惊呼“比《百年孤独》还要魔幻百倍的匪夷所思的现实”时代,对于作家和批评家来说,现实需要重新整饬,关于现实的诗学需要丰富,有关现实的创作和批评需要更新,只有当现实具有了文学的光泽,社会现实才会成为审美对象。
2018-07-23
-
回顾“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前前后后
对于亲历过以往文学思潮和文学事件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它们进行一次历史的回顾,否则,一切文学史的构成都会有所缺失,同时也会失去它鲜活的生命和斑斓的色彩。
2018-07-23
-
“返乡书写”的情感困境
自2010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来,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自发书写对于家乡的感受,特别是2015年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和2016年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爆了全社会对于乡村的集中讨论,很多自媒体自发地参与其中。
2018-07-20
-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壹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
2018-07-20
-
青年作家与他们的文学写作
李伟长:契诃夫的小狗和福楼拜的鹦鹉 东紫:浴尘埃 西元:战争小说与现实主义 张楚:文学如何认识和书写时代生活.
2018-07-20
-
文学如何认识和书写时代生活
托尔斯泰记录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当我们阅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我们知道在19世纪,俄罗斯人各个阶层分别住什么样的房子,睡什么样的床,穿什么样的鞋子,谈什么样的恋爱,追求什么样的理想,苦恼什么样的生计,以及为了说不清的一切纠缠什么样的人生。
2018-07-20
-
战争小说与现实主义
这些年来,除了叙写当下军旅现实之外,我还写了一系列中篇战争小说,包括《Z日》《死亡重奏》《黑镜子》《炸药婴儿》《无名连》《胴寺》《理想国》《拷问》等,内容主要围绕近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战争。
2018-07-20
-
浴尘埃
认识和把握作家所处的时代,是写作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2018-07-20
-
契诃夫的小狗和福楼拜的鹦鹉
青年作家常被批评不关注现实,不关注时代,不关注生活,这是一个偏见。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