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化”的根基:当下问题与理论原创
“本土化”在当下的意义凸显 新时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化领域,先后经历了标志着核心价值导向的五个关键词。
2018-07-13
-
王迅:活态批评
通常所说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本的解读,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洞察、分析与总结。
2018-07-12
-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上)
一 文学、乡村、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拥有各自的理论谱系,分疆而治。
2018-07-12
-
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
有些散文作者,只要一写历史题材,就端着一个架势,用史料把文章搞得密不透风,以为这就是文化关怀;还有些散文作者,花一两年时间写一篇文章,精雕细琢,恨不得字字珠玑,但散文里寄寓了太多的东西,修辞反而显得做作 散文在中国,先前虽为文学文体的源泉之一,但发展到今天,它在文体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2018-07-11
-
马兵:“倾全灵魂以赴之”
马里奥·加尔巴斯·略萨在他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的末尾谈到了他对文学批评的意见,他先是肯定了文学评论“可以成为深入了解作家内心世界和创作方法的极为有用的向导”,但笔锋随即一转,又说“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写作除了批评依赖的理性和智慧之外,还有“以决定性的方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
2018-07-11
-
孙琴安:语言的重要性
李天靖在12年之内,一连编著了九本中外现代派诗选,在《渴望的杯子》出版之后,我本以为他会金盆洗手,暂时搁笔,没想到最近他与诗人山刚又编选了一本。
2018-07-11
-
周李立:答案在我们的天空飘扬
祸起萧墙——在文学艺术观念的发展流变中,这情形倒是常见的。
2018-07-11
-
祁媛:异质与创作
凡能引人好奇的,里面一般都有从未被关注过的东西,至少对我是这样。
2018-07-11
-
郭曼:左手编织,右手缝补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2018-07-10
-
重新确立文学批评的“对话性”
198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刊载何志云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意识的蝉蜕——〈小鲍庄〉读后致王安忆》和王安忆的《我写〈小鲍庄〉——复何志云》。
2018-07-10
-
寓言应有其一席之地
寓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许多寓言故事,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2018-07-09
-
文学本土化的本体价值与实践困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土化”这个概念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018-07-09
-
谢尚发:糟糕的批评,是用自我趣味来堵塞更为开阔的认知
对于文学批评,人们总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对待之,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从未见过文学批评如此活跃,以至于几乎与创作齐头并进了。
2018-07-06
-
“变则通,通则久”:关于“现实主义文学40年”的思考
大变局中的社会现实与文学“使命” 经过40年的文学实践之后,人们再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现实主义上。
2018-07-06
-
“接地气”不等于“现实性”,反思文学理论有待商榷
本报第1608期刊发了赵宪章教授的《“上手性”:文学理论的价值参照》一文。
2018-07-05
-
重申故事的德性与故事传统的创造转化
近年本土语境中之所以会出现小说的“故事转向”,首先是呼应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诉求,也呼应了当下中国人新的生活状况。
2018-07-05
-
探索可能的含义“缺口”——现代诗的理解与追索
对现代诗的理解隐含着对原文本“专利”的尊重,而阐释则是留给接受者的“最惠国待遇”。
2018-07-04
-
文学重新焕发生机了吗?
我国文学近些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2018-07-04
-
拒绝虚伪
散文能否虚构?这个问题在散文界和评论界一直争论不休。
2018-07-04
-
潘向黎:南人上来歌一曲——关于写作的一些闲话
为什么还在写呢?因为终究还是盼望,和那些同时代的写作人,抛开皮囊和日常,在文字的世界、在灵魂的巅峰相逢。
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