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中文系新人的一封信
同学你好: 你说你对中文系有些幻灭了。
2018-06-22
-
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困境中的“蝶变” 现实主义曾经是文学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今天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多样化的文学中,却似乎被淡化了。
2018-06-22
-
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
在读完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之后,我写下《自省的姿态与未竟的救赎——论王十月<收脚印的人>》一文,认为这部作品对于自身之罪的自剖、自省姿态颇为难得,作品呈现的“救赎之难”也令人深思。
2018-06-22
-
王晴飞:图像时代的话语与文学
主持语: 这组关于“读图时代”和“文学存在”的文章中,陈定家研究员从传统与新生的角度,阐释了文学在图像主导的文化潮流中并未“消亡”;王晴飞博士认为影视媒介的出现并非是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挤压,更不会导致文学的终结;王晖教授强调“文学性”在任何时空都不会消失,作家应创作出不只有“图”、更有永恒的经典的意味的文学作品。
2018-06-22
-
文学现实表达的时境与“人设”
文学作品急需要有“人设”的“吸粉”,这样的“人设”必然不是幻灭和激愤中的人物,我想他们一定是从历史的隧道中思索而来的人物,与时代并肩和有作家哲学提升的人物。
2018-06-22
-
中途
我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总是汇成了大段无法讲出的内心独白,觉得每读一本书,就是练习在众生千奇百怪的中途里洞穿漂流的意义,寻觅失败的尊严。
2018-06-22
-
以反思的姿态理解生活
当作家使用屏幕和摄像头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将其看成是纯粹的技术工具、接受信息的透明管道,而是要以反思的态度对待媒介本身,思考媒介自身的特质对信息的筛选、修正、过滤机制,对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改写,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控制与影响。
2018-06-22
-
从抒情的放逐到一种“新的抒情”
引言 在上世纪文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合力之下,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流向变化。
2018-06-21
-
当下文坛要有塑造典型人物的追求
记得最早学习文学理论,记住了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人物为最重要。
2018-06-20
-
“阿多尼斯的死与生”
每个年代,大概都有一种意义或价值模拟的现象:青年一代希望像他们景仰的前辈那样,建功立业,获取人生意义和价值。
2018-06-19
-
公心无畏 至善有情
公正是文艺批评家应当坚守的职业道德操守,这不仅是一个“知”的问题,更是一个“行”的问题。
2018-06-19
-
文艺评论的简单与复杂
多年来,人们对文艺评论的探讨连篇累牍,关于加强文艺评论的呼声此起彼伏。
2018-06-19
-
强化民族艺术学主体性
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创造和积累,极为丰富深邃,它留下大量“谈文论艺”的著述,这些著述缺乏系统、集中的整理研究和理论总结,亟须从事理论工作的后辈通过进一步探索加以理论深化,整理出一套中华民族戏曲表演创造和训练体系 在“西学东渐”之前,我们的民族艺术学应该说比较纯粹和自成体系。
2018-06-19
-
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一般读者对于文学经典,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造成误读,不仅在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
2018-06-19
-
都市脸盲症与审美植物人
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给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
2018-06-18
-
一卷难忘唯此书 ——《创业史》第一部叙事的真善美问题
柳青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我的《创业史》阅读记略 《创业史》的确是我在文学上的初爱,自少年时代读过,从此念念不忘,后来多次重读,仍然爱好如初,真可谓“一卷难忘唯此书”也。
2018-06-17
-
新时代呼唤新创造
文学的根本特性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句话就是不断开拓未知。
2018-06-15
-
我们把文学的界限切分得如此清楚规范,究竟为了什么?
花城雅集第11期《废墟的十二种哲学》的发布会访谈记录 嘉宾: 李敬泽、冰逸、何平、朱燕玲 时间: 4月12日 何平:我是个教书的,也做做文学评论,2017年被朱燕玲主编拖下水在《花城》开了“花城关注”这个栏目,客串文学编辑。
2018-06-14
-
“阿多尼斯的死与生” ——青年写作刍议
每个年代,大概都有一种意义或价值模拟的现象:青年一代希望像他们景仰的前辈那样,建功立业,获取人生意义和价值。
2018-06-14
-
刘军:好散文的题中之义
文章之道、辞章之学与散文之道,这三个概念照应了为文之道从文章学到文学学的演变路径。
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