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可能的含义“缺口”——现代诗的理解与追索
对现代诗的理解隐含着对原文本“专利”的尊重,而阐释则是留给接受者的“最惠国待遇”。
2018-07-04
-
文学重新焕发生机了吗?
我国文学近些年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2018-07-04
-
拒绝虚伪
散文能否虚构?这个问题在散文界和评论界一直争论不休。
2018-07-04
-
潘向黎:南人上来歌一曲——关于写作的一些闲话
为什么还在写呢?因为终究还是盼望,和那些同时代的写作人,抛开皮囊和日常,在文字的世界、在灵魂的巅峰相逢。
2018-07-04
-
真实的特性和力量
什么是真实,真实的对象就是跟客观存在相符合的对象。
2018-07-03
-
当代文学批评的歧途与未来
01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博代(1874—1936)指出,“没有对批评的批评就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批评,批评本身就会停止或者死亡。
2018-07-03
-
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2018-07-03
-
在所有脊背发凉的时刻
作者的族裔、性别,只是给作品带来多样性,而非评价的标准本身。
2018-07-02
-
批评,流动的自我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在批判世界,其实世界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2018-07-02
-
四种阅读时间及其美育意义
叙事学在区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基础上对小说文本内的时间建构进行深刻的剖析,其理论成果相当丰富,但对阅读时间却有所忽略。
2018-07-02
-
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2018-07-02
-
文化记忆、历史叙事与文学批评
对我们生活或访问的城市是否有独到的感知和艺术发现,这是判断一个诗人的标准。
2018-06-30
-
从“恶作剧”到“抖机灵”
任何夸大当今时代特殊性的论调,都冒有沦为历史笑柄的风险。
2018-06-29
-
关于武侠小说的思索
时至今日,对一般人而言,金庸这座大山依旧是武侠小说代名词 (有时候还能加上古龙,而梁羽生、司马翎、温瑞安和黄易已经鲜少被提及)。
2018-06-29
-
李云:对“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
1979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颇富历史意味的转折年代,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018-06-28
-
谢有顺:文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真理
很多的现代小说,正是不断地在给我们提供这种经验,进而使我们更深邃地理解了生存,理解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2018-06-28
-
敞开的边界
散文的真实性应超越“实有其事”,进入“情感真实”的场域 目前,对于散文的真实性有两种相左的观点:一是认为散文必须真实,真实对于散文至关重要,有人甚至提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二是认为散文不一定讲究真实,真实的要求对于散文已是老黄历了,散文应打破所谓真实的成规,“散文本质上是虚假的”。
2018-06-27
-
破除“古今”“中西”对立是文论建设应有的思想方式
梁启超 王国维 中国文论不论是过去的形成,还是今天的建设,乃至未来的发展,“古今”“中西”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2018-06-27
-
文学:永恒的艺术存在
主持语: 这组关于“读图时代”和“文学存在”的文章中,陈定家研究员从传统与新生的角度,阐释了文学在图像主导的文化潮流中并未“消亡”;王晴飞博士认为影视媒介的出现并非是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挤压,更不会导致文学的终结;王晖教授强调“文学性”在任何时空都不会消失,作家应创作出不只有“图”、更有永恒的经典的意味的文学作品。
2018-06-26
-
“发达传媒时代的文学想象”三人谈
主持人李壮语 本期的话题是“发达传媒时代的文学想象”。
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