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宁肯:二十三个问题

      一个平时就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的作家,写作时不必强调关注现实,现实就在其骨子里,想象的飞翔中。

    2018-06-01

  • 王文革:诗出平常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常的世界。

    2018-06-01

  • 王鼎钧:文学作品的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2018-05-31

  • 散文创作依旧要背靠中国传统文学理论

      在我看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来源依旧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

    2018-05-30

  • 谢有顺:“要以身体为准绳”

      ◈ 一 ◈ 文学是生命叙事,也是灵魂的叙事,但在论到“灵魂”之前,似乎有必要先辨析“身体”一词。

    2018-05-29

  • 文学的“基层”

      “基层”,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社会学概念,是社会组织处于底部的部分。

    2018-05-28

  • 构建文学高峰离不开广大读者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样式,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8-05-28

  • 刘跃进:充分理解文学史研究的复杂性

      “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2018-05-25

  • 非虚构:一场重建文学与现实关联的写作实践

      黄灯 文学和现实的关联,并非一个可以从抽象层面谈论,就立即能获得一劳永逸答案的问题,它需要作家和批评家,面对已有的文学实践,去共同梳理很多基本的问题,去直接面对现实的难题发言,更需要新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恢复一种大的关怀和格局,开阔视野,在专业表达以外,敢于对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回应,敢于亮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能够重新激活文字的活力。

    2018-05-25

  • 散文中的“类散文“

      当下的中国文坛,散文创作十分繁荣,然而好作品不多,精品尤其稀少。

    2018-05-24

  • 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不仅是“子”的养育者,而且还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培育者。

    2018-05-24

  • 日记的私语言说与解构

      日记文体是最具民间性和最私人化的言说方式。

    2018-05-24

  • 都市景观,西方想象和现实消费的缝合体

      文学创作中的都市景观是文学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文学所虚构的空间呈现不同的地理景观,通过分析这些空间景观的变化可以管窥中国文化转型的特点。

    2018-05-22

  • 程桂婷:当疾病遇上文艺

      记忆中故乡的清晨,都是从奶奶的咳嗽声中开始的。

    2018-05-22

  • 李壮:“现实”与“现况”

      一 毫无疑问的事情是,即便我们能够从并不漫长的生命中提纯出一种理念性或闪耀着某些总体性色彩的“现实”,这一“现实”也是首先根植于无数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片段。

    2018-05-22

  • 李建军:当代作家的精神困境与思想局限

      摘要: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依然处于不够充分的状态,无论是作家的主体精神,还是作品的内在价值,都存在许多不足和残缺。

    2018-05-21

  • 洪子诚:诗人的“手艺”概念

      之所以是“诗人”,而不是“诗歌”,原因正如诗人雷武铃说的,诗人是从发生学角度谈技艺,诗歌评论家是从阐释学角度谈技艺;也就是说,这里关注的是“写作”中的,而不是阅读、批评中的技艺;虽然这两者难以截然区分。

    2018-05-21

  • 程一身:诗歌秩序与诗歌正义

      在我看来,谈论王东东最好从艾略特一百前写的那篇名文《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切入。

    2018-05-21

  • 呼唤小说的先锋精神

      小说的先锋探索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018-05-21

  •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

      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

    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