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梅《神女》:人民书写了英雄史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当代文学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2025-06-25
-
中国科幻的“下半场”
中国科幻似乎正在进入一种“中场阶段”。
2025-06-25
-
重塑现实的金手指
陈楸帆的短篇小说《神笔》以AI写作软件为引,以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近乎暴烈且荒诞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焦虑,并勾勒出一场人类与技术在虚实层面上几乎必败的生死突围。
2025-06-25
-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是理念”
《金桃》,杨晚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1月 《金桃》是青年科幻作家杨晚晴以盛唐为背景创作的“丝绸朋克”长篇小说。
2025-06-25
-
客观性与科学精神——一种小说观念及柳青的理解与实践
小说是具有兼容性的混合文体,也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艺术。
2025-06-24
-
消逝的乡村,声音在回响——罗伟章《尘世三部曲》中的村社图景
摘 要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
2025-06-24
-
张伟栋:作为行动主义的第三代诗歌
摘 要 第三代诗歌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环,其重要之处在于通过诗歌运动推进了当代诗歌历史意识的转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历史本位到语言本体,从大写的主体到小写的主体,从历史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变。
2025-06-24
-
周哲:新时期以来散文中的“科学智慧”书写
智慧的生成路径多样,但极少有人从科学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练。
2025-06-24
-
《最后一站》:平实质朴中见奇崛
在快速反映当下火热生活、时代气象与人物风貌等方面,报告文学有着其他体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2025-06-24
-
《扎灯山》书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淳朴乡情
2025年5月下旬,《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走进河南省漯河市。
2025-06-24
-
逐梦正当时——编辑《流水行云》有感
《流水行云》刊发于《人民文学》二〇二五年第五期,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水利工程师在斯里兰卡参与水电站建设的经历,以及他对家庭、工作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水利工程建设者们在海外的辛勤付出和对工程的执着追求。
2025-06-24
-
从语言的自觉到文明的自觉——诗思札记之五
一、文明的自觉是诗歌的最高自觉 从“文明的视角”谈论诗歌,是一个特别的话题。
2025-06-24
-
河流之下的另一条河——评胡安焉小说《夜泳》
在关于“夜泳”这个词的想象里,浮现于眼前的或许是在浩荡的水面——湖泊或是大海之中,月光正在与水波相似的云层中隐去,云层因月光而泛出与水波近似的层层光晕,在这之下,是一个人无声奋力划动双臂的身影,在黑暗或是泛着点点银光的水面,这个微不足道的黑点,在想象中承载了全部的力量感,与波澜、暗光和天地融为一体,其实也是终于无法分辨,成为了一个闪烁着的不灭的点。
2025-06-24
-
“边缘”的崛起与城市文学的叙事突围——以北京书写为例
在中国,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书写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然而,直到二十世纪末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文学”这一概念才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2025-06-24
-
《我们夫妇之间》与人民文艺的“进城”时刻——从接管工作与婚姻家庭谈起
《我们夫妇之间》和萧也牧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难题,不同层次和视野之间存在互相缠绕的关系,并内嵌于当代学术思潮与研究范式的变迁之中。
2025-06-23
-
王晴:新世纪以来乡土结构转型视野下的寻根意识书写
寻根意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母题,几乎贯穿了从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到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全过程。
2025-06-23
-
《行注目礼》:魏思孝的“抽屉文学”
魏思孝向来无意在小说中划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他写作的过程大概也正如这篇《行注目礼》中坦陈的那样:“出去碰到什么人和事,用在写作中,这是那几年我写作的一贯路数”。
2025-06-23
-
唐诗人:技术、媒介经验与城市文学
当前的城市研究,最时髦的方向是城市与媒介的关系问题。
2025-06-23
-
《激浊扬清集》: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显锋芒
刘文斌教授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学者。
2025-06-23
-
“饱和经验”让写作变得丰盈而有力
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