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青年依旧 星辰闪耀——读杨牧《我的非虚构档案》

      “秋夜,我们仰望星空,浩渺的天宇,一派繁荣。

    2025-08-20

  • 在现实生活的密林中创造新的文艺精品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

    2025-08-20

  • 鲁敏:时间中的写作者

      无数时刻——接近天明时关上电脑,马路上有洒水车开过,一路播放走了调的曲子,女儿在身后的床上,发出婴孩的甜美呼吸;冬季还乡,与当年故人站在枯黄的田埂,怀念我写过的一位乡村校长,而今早消失掉的泥土操场上,似乎还回响着当时课间的发锈的打钟声;像泥瓦匠一样苦苦堆砌了三个月,方块与方块搭成几丈高楼,在次日的冷静的崩溃中,用一秒钟否定并将整个文档删除粉碎;时隔二十多年,与一位曾经亲密而今早已搁笔的同行,谈论胆固醇数据与动不动就出血的牙龈;意大利都灵书展上,通过电子翻译器,一位头发花白系着橘色领巾的读者,表达对《六人晚餐》里丁成功的理解,我们讨论遭遇产业迭代的失业者、阶层固化与打破,米兰与那不勒斯,上海或南京,环球同此凉热;绕着玄武湖,与一位决意放弃工作用全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孩长途散步,听到像我当年一样的热烈纯真与朦胧的雄心……无数时刻,混乱,微小,却也隽永,带着无意识的寓意或领悟,这些时刻,累积成春夏秋冬,形成时间的重量。

    2025-08-19

  • 血、笑、乡土马赛克——论郑在欢

      在空间与文学这个话题上,乡土空间是一种绝无可能绕过的存在。

    2025-08-19

  • 樊迎春:清逸又深重

      刘美呈的《彼此之间》有当下青年写作者作品中难得的质朴、自然之感,小说并不做形式、内容层面的探索猎奇,“老老实实”描述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段,但这一片段却呈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青年问题:少小离家的城市青年/大学生到底该如何与自己的故乡和来自故乡的亲戚相处?面对游离于自己价值体系之外却又无法完全抛弃的关系与人,城市青年/大学生是否该有所为、能有所为?这看似无关民族国家或宏大叙事,却真实把握了与一个群体密切相关的生活困扰,把握了一种无法言明却真实存在的社会议题。

    2025-08-19

  • 《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论孙犁从晋察冀到延安的文学转变

      内容提要 《荷花淀》的诞生及其展露的艺术特质,与孙犁1944—1945年延安之行所引发的文学空间的变化密不可分。

    2025-08-19

  • 高渊长篇新作《诺曼底公寓》:“见识一下船长室的夕阳”

      在1924年至1949年的上海,诺曼底公寓宛如一艘大船,装载着外侨与华人在租界的沉浮悲欢,也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动荡与交融。

    2025-08-18

  • 当下女性作家创作的多样性

      随着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曾被忽视的社会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作家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深入挖掘人心和社会的隐秘角落。

    2025-08-18

  • “无限近似于透明”——从《推拿》到《欢迎来到人间》

      毕飞宇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问世后,引起颇为热烈的反响。

    2025-08-18

  • 郜元宝:“小说家言”有大道存焉

      本期两篇创作谈和一篇小说理论文章,均含有潜在对话意向。

    2025-08-18

  • 打开历史尘封,抗战题材文学明珠重见天日

      1940年,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作家师陀在上海创作了以北平“一二·九”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争斗》。

    2025-08-18

  • 《中国当代诗人访谈录》:在诗学的田野里拾穗

      三位农妇躬身于麦浪间,将散落的稻穗收入囊中,这是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笔下《拾穗者》的画面,每当我欣赏这幅画的时候,感觉到那不仅表现了对土地馈赠的虔诚,亦是对生活诗意的执着追寻。

    2025-08-18

  • 冷暖的达致与未竟——刘康诗歌的一种解法

      自刘康的第一部诗集里第一首诗的第一个词开始,“阿冷”其人即登场:“阿冷从云南给我寄信”(《虚无之地》)。

    2025-08-18

  • 《寓言之岁》:故乡与他乡的寓言交响

      继《日子疯长》《满世界》《样范》之后,龚曙光近日推出新散文集《寓言之岁》,其中有关于故乡物事的追忆,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对身边各色人等的描摹,有关于AI时代的哲学探索,也有面对某些特殊时刻的心态纪实。

    2025-08-18

  • 致AI时代的青年诗歌编辑

      作为一个诗坛老兵,我有着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编辑经历,接触过各个年代的知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编发过流布全国的优秀诗作,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历历在目。

    2025-08-18

  • 《中华美学精神》:在跨文化对话中彰显中国美学的主体性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25-08-18

  • 乡土烽火:沙汀笔下的“抗战大后方”

      自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沙汀深受鲁迅、茅盾等文学前辈影响,决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文艺”上,借此表示其“应有的助力和贡献”。

    2025-08-18

  • “使石头成为石头”——论素人写作的“下半场”

      近期,农民工写的高考作文《我的母亲》、初中生写的作文《旧轨还乡》、果农“沂蒙二姐”诗歌创作等话题屡登热搜,走红网络;期刊杂志刊登的“90后”王晚《我是外卖女骑手》、王瑛《清洁女工笔记》等非虚构新作引发关注,“素人写作”现象再度成为大众传播视野中热度不减的文学话题。

    2025-08-17

  • 罗洪与《孤岛岁月》

      沪上女作家罗洪(1910—2017)生前多次对我说起,她的作品不多,但在抗战期间写下的文字,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生活与感受,留下了一些真实的文学作品。

    2025-08-17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未曾减色的文学激情

      读罢师力斌新出版的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打开”是最先蹦入脑海的一个词。

    2025-08-17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