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欢腾的生活现场——读半夏《在集市》有感
半夏总是给人惊喜。
2025-07-04
-
颐和园的前世身,清漪园的今世影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025-07-04
-
一把打开信箱的钥匙——读《云山来信》
我对邓跃东多有关注,近年他密集发表作品,文字风格独具异质,这让他成为散文书写队伍中一位风格鲜明的作家。
2025-07-04
-
时代里摇曳生姿的形态
对李燕燕创作的关注,缘起于她在《山西文学》发表的几篇文章。
2025-07-03
-
《烟霞里》:“凡人史诗”与70后的历史突围
70后作家魏微,一直有着强烈现实关怀立场。
2025-07-03
-
非人类叙事、反乌托邦塑造与精神生态重构
纵观杨志军小说研究,视角多集中于艺术特色、共同体意识、史诗性分析等方面,对其生态思想的探究未得到充分关注。
2025-07-03
-
书写当代大学生精神图谱——评《前行的青春》
近日,作家曾高飞创作的长篇校园题材小说《前行的青春》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25-07-03
-
《到祁连山去》:被替换的人生与确认自我的方法
李修文的《到祁连山去》是从岑参的《送费子归武昌》开始的。
2025-07-03
-
时代需要国家史诗的书写——读何建明新作《浦东新史》
几年前,我拜读了何建明所著的《浦东史诗》,作者在书中以全景式的笔触,生动、精彩地描绘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
2025-07-02
-
火塘里从未熄灭的火种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2025-07-02
-
读陈敬黎散文:寻找家乡与文学的契合点
作为一位高产的小说作家,陈敬黎迄今为止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5-07-02
-
从地方路径到民族寓言:叶兆言南京书写的叙事美学
摘要:叶兆言的南京书写以地方经验为切入点,通过重构历史记忆、民间复调叙事、挖掘日常物象的隐喻价值以及重塑城市空间的文化意涵,建构起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叙事美学,实现了从地域性到民族精神寓言的美学升华。
2025-07-02
-
创作视野宽阔之上有坚守
5月中旬,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主办的纪念张恨水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张恨水”这个名字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2025-07-02
-
路文彬:写作的力量
语言是面向他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交流。
2025-07-02
-
关于“合理想象”的一点认识
作为一个以写虚构文本为主的创作者,我近年来的阅读更偏向于非虚构作品,并偶然尝试进行非虚构写作。
2025-07-02
-
追寻失落的乡音——读徐春林《南墙北墙》
青年作家徐春林的散文集《南墙北墙》,经由淳朴语言表达心境,捡拾江西修水老家近乎被人遗忘的农耕往事和散落村庄各处的乡音俚语。
2025-07-02
-
从语言、叙事和结构看报告文学创作的突破
《贾汪真旺》是乡土中国的深情表达 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市贾汪区为叙事起点,构筑起以矿区、社区、景区、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架构,以忠诚、勇敢、奉献、创新为精神图谱,为一线矿工、新型农民、基层干部、文艺能人等群体树碑立传。
2025-07-01
-
会书写的女人——《我在北京做家政》序言
这本书是李文丽2024年返回甘肃老家一年后完成的非虚构作品,既呈现了她2017年离开甘肃、在北京从事家政工作的经历,也回溯了在农村度过童年以及出嫁后的生活。
2025-07-01
-
在城市的背面赎回时间——读李燕燕《两个阿姨的下午茶》
李燕燕的非虚构作品《两个阿姨的下午茶》(点击阅读)(发于《长江文艺》2025年第2期),以细腻而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两位钟点工的生活用切片的方式进行投屏,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女性的精神风貌。
2025-07-01
-
每一朵水花,都折射着人性的微光
“雨”是有灵魂的,在有心人眼里,雨的声音就是它流动的“内心”:绵密而渗透,看似舒缓,却暗藏力量。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