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打开信箱的钥匙——读《云山来信》
我对邓跃东多有关注,近年他密集发表作品,文字风格独具异质,这让他成为散文书写队伍中一位风格鲜明的作家。他有着15年的西北军旅锤炼,卸甲后回到湖南家乡生活,也喜欢到外地采风汲取新知,其作品形成了军旅发掘、湖湘透视、走读互证三大类型。今年初,他的《云山来信》为读者捧出一幅壮阔的湖湘生活炊烟图。
《云山来信》是书中的一个单篇,讲述了自己与舅爷爷之间的情感碰撞。最初因入伍一事舅爷爷未帮忙,他对这位住在县城云山脚下的文化人产生了不小的意见;后来逐渐理解了舅爷爷的经历和他所坚守的操守,便多次写信向他汇报成长情况,希望得到理解和肯定,却一直没收到回信。30年来,他为何能执着地维系这份情感?最后才发觉,答案藏在舅爷爷身上——他早已收到了“来信”,老人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根白发,都是信里炙热的文字,这使得他一次次提笔写信过去。
该书收录50余篇散文,共24万余字。作者一篇篇叙述下去,既没有刻意渲染,也没有说教,而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感悟生活的真谛。该书的叙事风格平实而不失生动,在描写云山景色时,作者写道:“昨晚下过雨,今日晴朗,山上的褶子都看得清,平日多是云雾缭绕的。我想起女作家琦君说过的一句话:‘雨洗过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心灵。’”这段文字既简洁勾勒出云山雨后的清新景色,又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个单篇最初发表于2021年的《星火》杂志,很快被《散文海外版》转载;结集出版时,邓跃东执意用它做书名,可见这篇作品代表了他的心声——默默等待那封能肯定自己的信。
邓跃东的父母一直在农村生活,他自己则在邵阳市区工作。他写了很多农村生活的作品,却不认为这属于乡土写作或新乡土的情感发现。他说:“我只写最牵扯心灵的人和事,不考虑地域、题材和流派归属。”这本书里,邓跃东写了故土新事、炊烟光景、耕读流年、普通人物等常见的人事和物象,就像一本记录时代与个体生命的珍贵档案,勾勒出故土的烟火日常与时代变迁,在平实叙事里蕴藏着深刻的哲思。
在《去老鹰山镇》中,邓跃东回忆小镇的矿山生活,表面写的是一次寻找心上人的经历,内里却用猪头肉、字牌、铁道和洗澡堂等元素,串起一种自在的生活样式,展现了小镇居民质朴、坚守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这种对朴素生活的忠实记录,让那些离开故土的游子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在直辖镇》里,他真实记录了南方城市打工经济模式对本土生活观念的影响,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试图为人们找到一条重新连接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的路径,重建心灵的圣殿。
该书的动人之处,在于对湖湘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乡愁与精神家园的执着探寻,以及在烟火与哲思中对生命回响与方向的探寻。邓跃东的作品有显著的叙事性,但不止于叙事和讲述,更要表达对生活的识见,于微小叙事中洞察时代脉搏。与其说作家以散文的形式对乡土心相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与表达,为人们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不如说他打造了一把打开信箱的钥匙,让人们由此找到了那封等待已久的来信。
(作者系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