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差异中催生新的知识形态——评《艺术社会学新论》
卢文超的《艺术社会学新论》以鲜明的理论意识和现实关怀,探讨了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体系。
2025-07-01
-
《只向花低头》:姿态蔓生 散文心性
邹世奇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学术研究,成了一个作家。
2025-07-01
-
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穿行在遥远的时间里
作家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收录了48篇散文与一篇后记。
2025-07-01
-
谭旭日《百味沙洲》:所有滋味都是心底的乡愁
谭旭日的新作《百味沙洲》是一部为湘南沙洲美食立传的散文集,既是对沙洲汉族瑶家民俗与红色传承的精神演绎,也是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味道和奋进力量的文学叙事新名片。
2025-07-01
-
家乡是一生的教科书
金毅很早就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2025-06-30
-
时光深处,无可推卸的“回望”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为文化名人散文集,是北京日报副刊主编李培禹对几十年间交往的文化名家的往事回望与心灵对话。
2025-06-30
-
“将文字交给一切人”——创意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从《延河》杂志的讨论开始,围绕新大众文艺的话题讨论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并有着进一步成为文艺思潮的趋势。
2025-06-30
-
“有常”与“无常”的辩证法——读蒋韵《在山那边》
《在山那边》这一书题名本身便具有辩证法的效果。
2025-06-30
-
经山历海,书写万物生灵之美,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我国生态文学创作活力迸发,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2025-06-30
-
疏密浓淡间皆是气韵——评杜卫东散文《在历史的岸边遥望》
《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是杜卫东刚刚出版的历史人物散文集,全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共收入13位历史人物。
2025-06-30
-
文学理论研究应当重视“修改”问题
好作品大多是改出来的,稍有文学常识的人对此很容易达成共识。
2025-06-30
-
文学写作中的“三易”原则
“文学的生命在读者之中。
2025-06-30
-
“荷花淀”与晋察冀抗战文学经验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区发表小说《荷花淀》,此后创作愈多、影响愈大。
2025-06-30
-
《好天气》:咸水塘的十字路口
在《好天气》结尾,弟弟和好莉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回归家庭。
2025-06-28
-
论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宗璞小说创作
内容提要 宗璞自幼在父母的引导下广泛阅读了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典籍。
2025-06-27
-
黄传会长篇报告文学《火星,我们来了》:感受仰望星空的魅力
作家黄传会这几年倾心倾情创作中国航天题材报告文学,优秀作品不断。
2025-06-26
-
《不舍昼夜》大家谈:打开观察时代的另一种视角
5 月 31 日上午,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华乡土文化研究院与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打开观察时代的另一种视角 ——《不舍昼夜》大家谈” 活动在暨南大学顺利举行。
2025-06-26
-
变革时代的无用之用、不变之变
“变革”应该是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大的时代主题了。
2025-06-25
-
语言迷宫里回溯记忆光晕——读木叶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木叶的写作擅长重新发明概念或定义本身的两面性。
2025-06-25
-
具有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民间抗战史诗
我曾经对庞瑞垠的长篇小说“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和“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做过评价,以为他的作品贯穿着一种悲情浪漫主义情愫,尤其是人物描写,都带有悲怆的悲剧色彩,但即便是悲惨至暗,也有星灿,用人性的力量来照亮血色的暗夜,让坎坷曲折的路径沿着历史发展的必然前行。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