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彬彬:汪曾祺小说与民间匠艺
所谓“匠艺”,既指职业性的技能,也指非职业性的本领。
2025-04-10
-
作为民族记忆的现代化叙事——《草原晨曲》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
我们象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嗬咿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
2025-04-10
-
一场后视隐秘的平衡——浅析王昆小说《卓玛戴着红珊瑚》
高原和营盘是王昆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主题,这两个主题的黏合让他的小说表现出双重的经验内核,这个内核通常经由军旅生活中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其独特性或典型性。
2025-04-10
-
徐则臣《北上》:通波越千年,天涯一线牵
继《六姊妹》大热之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晚上黄金档连播的是电视剧《北上》,讲述了运河两岸生活的一群少年的故事。
2025-04-10
-
吴佳骏《行者孤旅》:在文字与自然间独自探寻身心灵的融合
《行者孤旅》是作家吴佳骏的大地行走散文集。
2025-04-10
-
马原《傣人记》:故事永不止息
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故事,有的是取材现实的改编,有的是历史悠久的陈年旧事,有的是同我们相似者的经历,有的则是想入天外的仙侣奇缘,它们时而摆出一本正经、苦大仇深的面孔,也不时会呈现出插科打诨、荒唐滑稽的模样。
2025-04-09
-
那里的丘陵和江水在她笔下闪着光晕——《清白之年》阅读札记
我认识身为编辑和评论家的佳燕已经十多年,常羡慕她天性热闹开朗,到哪里都有朋友和笑声。
2025-04-09
-
轻轻的安慰——汤成难小说集《子弹穿越南方》六人谈
主持人语 特邀主持:韩 松 刚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青年批评家,著有《词的黑暗》《谎言的默许》《当代江南小说论》等。
2025-04-09
-
洪昌:涉入人性的深湖
王玉珏的《燕牙湖》坚持了他一贯擅长的写法,继续对婚恋关系和复杂人性进行探秘。
2025-04-09
-
教育帮扶的诗意呈现与时代回响
袁敏的作品《月光妈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11月推荐书目),以散文的笔触、诗意的叙述,记录一位普通杭州女性高颖组建“月光妈妈”团队跨越14年的教育帮扶历程,勾勒出雪域高原少数民族少年的成长轨迹,揭示教育何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
2025-04-09
-
南帆:故乡的纹路
【文学里念故乡】 很长一段时间,“故乡”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情深义重的概念。
2025-04-09
-
在共情中书写人的生存状态
近日,一篇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引发热议。
2025-04-09
-
神奇精妙的一刀
2004年,李建军编辑了《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一书。
2025-04-09
-
跨文化阐释的范式突破与学科构建
美学作为一门致力于美之本体论探究、审美认知机制解析及艺术表征形态研究的学科,其当代学术版图正经历着范式转型与方法论革新。
2025-04-08
-
时代的印迹与回响——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读书心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优秀的书籍能向读者提供故事、信息、知识、经验和情绪价值,让人有阅读和思考的机会,并为谋划未来奠定基础。
2025-04-08
-
故典新知、肉身成圣与形而上的经纬——评包慧怡组诗《生育简史》
作为年轻一代诗人、学者、翻译家,包慧怡却以好古、博古闻名。
2025-04-08
-
致敬经典或是反抗经典——阿乙小小说读札
沉郁压抑是独属于阿乙的气质,这种气质附着在阿乙每篇小说的每个字符之间,并借此营造出了一座文学意义上荒诞无望的“县城瑞昌”。
2025-04-08
-
何其芳《雨前》:氤氲如雨的古典美
大雨降临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而何其芳选择以散文的笔触作出了回答。
2025-04-08
-
路遥《人生》:时代浪潮下的命运交响与生命追寻
命运在陇东高原的沟壑间投下巨大的阴影,高加林像一只被飓风卷起的纸鸢,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飘摇。
2025-04-08
-
“有情的书写”——谈侯志明的抒情散文
1921年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给散文下了个定义,他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