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和鲜活实践
来源:文艺报 | 何弘  2025年07月18日08:40

网络文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实现了“为大众”“写大众”“大众写”的统一,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和极具代表性的鲜活实践。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了新大众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文艺生产、传播和接受的物理限制及机制约束,实现了文艺创作领域最大的一次“平权”,降低了文艺创作的门槛,扩大了传播的效率和规模,打破了传统文艺的精英化倾向,实现了从“为大众”“写大众”到“大众写”的拓展。

大众文艺由来已久。但在中国新文学发端以前,尽管主要服务于大众的文艺样式长期存在,但其表现对象主要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以及怪力乱神。大众仅仅作为接受对象存在。

中国新文学发端之后,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工农兵成为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大众文艺实现了从“为大众”向“写大众”的拓展,大众不仅是主要接受对象,同时成为表现的主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出现,文艺的创作、传播、接受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大众广泛参与文艺创作成为可能。在作品传播依赖印刷的时代,即使大众有能力并广泛参与创作,作品也不可能全部得以发表出版,“大众写”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时的文艺创作者,只能是专业的作家、艺术家,而非普罗大众。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普通人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电脑、手机或其他终端进行创作并在网上发表。文艺创作的PGC(专业内容生产)模式向普通用户广泛参与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转变,完成了文艺创作平权,“大众写”的时代真正到来。

“为大众”“写大众”“大众写”的有机统一,是新大众文艺最基本的特征。新大众文艺打破了传统文艺由专业精英主导的格局,普通大众也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重构了文艺生产链,形成“全民共创”的交互实验,不仅创作者多来自非专业群体,作品内容也直接反映大众生活经验。同时,互联网技术不仅极大拓展了受众面,而且带来全新的接受体验,作品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文艺创作—接受的交互机制,使作品可以随大众需求动态调整,文艺创作从简单的“个人叙事”演变为动态化的“集体叙事”。

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成为极具活力的文学新样式、新大众文艺有成效的鲜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网络文学是“大众共写”的文学新样式。网络文学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件,数以千万计的作者参与创作、作品可以即时发表、数以亿计的读者可同时阅读并反馈意见,文学进入即时陪伴、动态交互、共创共读的新形态。目前,中国各重点文学网站的注册作者超过3000万人,期望成为网络作家;其中约200万人成为签约作者,创作出超过3000万部文学作品。目前,网络作者遍及各个行业、各个门类,他们以自身的行业经历和生命体验,书写火热的时代生活,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成为新时代文学当之无愧的新力量。

网络文学是“大众共读”的文学新景观。网络文学故事性强、有烟火气,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曲折动人的情节、细腻强烈的情感,吸引了数亿读者关注阅读。尤其是免费模式出现之后,网络文学的阅读成本进一步降低,阅读市场进一步下沉,每天都有海量的读者在各种网文平台上阅读、互动、消遣。截至2024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占网民规模的51.9%,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一道亮丽景观。

网络文学是“大众互动”的文学新形态。传统文学基本是“单向传播”,网络文学则是“交互传播”、滚动式立体传播。网络文学打破线性叙事的束缚,作品不再是静态文本,而是流文本、超文本,具有充分的交互性,是可写的文本。目前主要网络文学网站都建立了随文点评、“本章说”等功能,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与作者互动,通过跟帖、讨论、同人写作等方式不断对作品进行再阐释、再创作。此时的网络文学实际成为不断延展的文本网络,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交互性场域,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学新样式、新形态。

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网络文学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学范式,使文学发展全面进入网络新媒体语境,为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创作主流化、精品化趋势显著。现实、科幻、历史、幻想等多类型涌现精品,特别是《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和《我们生活在南京》三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网络文学创作展现出更强烈的文学自觉,头部作品不再局限于固化的类型叙事,突破长久以来的“升级”等模型框架,摆脱“自我”的叙述中心与“获得”的爽感叙事,超越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游戏逻辑和商业逻辑,开始更多以文学逻辑织构故事,创作突出文学性、个人性、情感性。

中短篇网络文学崛起,突破超长篇类型小说藩篱。知乎“盐言故事”平台主打短篇小说阅读。短篇网文的故事体量小,叙事密度大,结构小而精;语言考究,语感跳跃,叙事大纲化,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技术革命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ChatGPT发布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飞速发展持续引发社会热议与各类应用热潮。截至2024年12月,AI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风靡,驱动网文行业加快探索脚步。

阅文的AI辅助产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模型,中文在线也在AI网文创作流程中部署R1,着力研发升级版“中文逍遥”,提升创作效率。网络文学中的AI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阅文的“阅文妙笔”及其应用产品“作家助手”已开放给所有签约作家,每周使用作家超85%,累计创作字数超40亿,成为作家的素材、词汇量辅助工具,虽无法替代创作,但有助于提升写作效率。

AI有声阅读或成目前网络文学最大应用领域,阅文、番茄结合AI技术改善TTS(Text to Speech,文语转化)场景,用AI实现文本的语义理解,标注对白、识别角色,替代人工文本标识,达成对百万字文本的“一键配音”,接近真人分角色有声剧的演播效果,极大提升效率,节省成本。IP开发中的AI应用得到广泛探索:在漫改方面,AI在精草、线稿、上色等环节已积极进入应用,平均时长缩短一倍;在衍生品方面,AI大幅提升了形象制作的效率,帮助实现IP多形态的同时开发。

网络文学与微短剧深度融合。网文改编微短剧持续爆发,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占网民规模的59.7%。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实施“网络文学IP微短剧创作扶持项目”,推动网络文学和微短剧行业相互赋能,引导网络微短剧健康有序发展。网络文学短篇的微短剧转化成为新的增长点,《执笔》《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爆款均改编自短篇平台“盐言故事”作品,《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微短剧的火爆同样推动年代剧、年代文的流行趋势。

网文“出海”进程加速。多部网络文学精品入海外馆藏,受到西方主流认可。《斗罗大陆》《天道图书馆》等9部作品入选文化交流典藏书目,将入藏意大利作家联合会、英国查宁阁图书馆等欧洲各地文化机构。继2022年16部作品首次被大英图书馆收录后,2025年《诡秘之主》《我们生活在南京》等10部作品再度入藏大英图书馆。

网络文学IP改编剧目风靡全球。《墨雨云间》《永夜星河》等网剧登陆YouTube、Viki等海外视频平台,获得高播放量与广大海外观众热议,《田耕记》在爱奇艺泰国站、日本站登顶,《庆余年2》通过迪士尼实现全球同步发行,并成为平台上播放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电视剧。

AIGC技术的发展使同时保证时效和质量的翻译成为可能。目前网络文学平台普遍以“人机配合”的方式翻译,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

新大众文艺以技术赋能、全民参与和多元生态重构了文艺格局,网络文学凭借其大众创作、类型化叙事和数字传播特性,成为新大众文艺的标杆形态,不仅承载了大众的文化表达权,更通过产业化与国际化为中国文艺注入新活力,开辟了广阔前景。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本文为作者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