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录欢腾的生活现场——读半夏《在集市》有感
来源:文艺报 | 宋晓杰  2025年07月04日09:23

半夏总是给人惊喜。从具有纯文学质地的长篇小说,到自然博物专著《看花是种世界观》《与虫在野》,她的创作一路从城市的过去延伸至现在乃至未来,又从人世走向旷野,再回归人与自然交汇的生活现场。一部部文学作品的问世是她广博视界、前瞻思想与全新理念的直观显现。借由这些书籍,我们能清晰看到她的文学理想、艺术主张、思维活动与价值取向。

《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是半夏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她用整整一年时间,以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主要聚焦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辅以云南其他地方的集市、乡街子,向读者展示了300余种本土食材。可以说,这本书既揭开了“盛宴”幕布,让本色“演员”登场,又为读者献上了一场川流不息的“流水席”。全书分为《上篇:云南菜街子上的生活热情》和《下篇:集市食材、博物志》。《上篇》又含两部分:《生活的毛边》记录了半夏从2021年10月8日(寒露)至2022年9月23日(秋分)间的二十四节气集市观察笔记;《随记:集市、饮食文化、地方风物》收录了与集市、果蔬、草木相关的所见所感。《下篇》则分类记述了集市中的食用菌类、根茎、芽尖、果品、野果、种仁、香料、药草、虫类、肉食类及加工类食材等。据说,在篆新农贸市场,能买到云南16个地州市129个县的土特产,既有松茸、鸡枞、松露、竹荪等名贵食材,也有土豆、黄瓜、辣椒、豆腐等寻常之物,它们主打的都是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农残,没有“科技与狠活儿”。《上篇》是对集市中一蔬一果的具体描述,字里行间杂糅着家长里短与人情世故;《下篇》堪称通识读本,以看图识字般的方式,教读者认识那些既切近又遥远的食材:哪个有毒、哪个好吃,何时何地能找到它们,怎么做、味道如何,甚至它们有什么搞笑的诨名,都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手绘部分,那些植物仿佛从久远的画谱中走出,在并不华丽的舞台上亮相,无须扭腰、送胯、抛媚眼,便惊艳到令人窒息。对!就像集市上的果蔬、像半夏的文字一样,带着不经意间散发的泥土与自身混合的真纯气息。

以二十四节气为讲述背景,并非只是套用一个时间的外壳,实则另有深意。表面上看,是写二十四物候状态下时鲜食材售卖的欢腾情境;其实是以四时之物呈现原初的自然之美。文中,半夏一再强调《黄帝内经》中“顺四时而适寒暑”的理念,这既表明她依循时序、尊重自然的态度,也彰显了对光阴、大地、雨水和阳光的真诚致敬。每一个清晨对每一种蔬果的凝视与抚摸,都是她对万物的细心打量与真挚谢忱。

“食物是人与环境的中介”——以吃的方式,人们能把环境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食物以另一种形式让我们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不论是苔藓、地衣还是参天大树,都是独立且平等的生命个体。半夏则以独特的视角、温软的语气,将人类的目光拉到与一粒豆子、一棒玉米平齐的位置。该书版权页标注其为“自然感悟”,这一分类有别于常规体裁,或许正因其呈现的多元性而难以被单一归类:是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还是市场调查、田野笔记?抑或是植物画谱、通识读本?确实难以准确定义。得益于半夏云南大学植物系的学术背景,以及她对大自然的深切青睐,我们才得以见到这本书。她凭借勤勉持续的自然观察与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让本书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也正因如此,在众多作家中,她得以成为集文学、博物、生态、环保与学术于一身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更易被大众接受的文本范例,更让文学的质地变得更为宽泛、厚重与斑斓。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集市售卖食材的书,更是对当下真实、欢腾的生活现场的再现。集市不仅是烟火氤氲、俚俗毕现之所,也是地情地貌、风物风俗“不打烊”的秀场,更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等状貌的晴雨表。诚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绿的都是菜,动的就是肉,一切皆可入菜入药”,云南特有的诸多地方性知识、信仰与传统习俗,难以移植和复制。正因如此,云南才成为令人神往的、能提供物质与精神双重滋养的胜地。常识与经验固然值得信赖,但发现与探索更为可贵。对食材的研究,何尝不是对新事物的探寻、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想见,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一位作家关于食材的记忆,更应该、也必将成为若干年后关于篆新乃至云南的时代备忘录中,一页安静而喧腾的珍贵记录。

“好空气好山水好蔬果,又延续我一天的命。”是啊,人生于天地之间,要平顺、和美地度过一生,维系生命体征的首要物质便是食物,怎能不爱?“于我,相信一棵树,思及某只虫虫,都像想念一个人一样。”而仅有食物是不够的,还需有情怀。由此看来,一个人对食物、对花草虫鱼的态度,便是他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态度。“世态、交际,无论多不平凡的人生也要回归柴米油盐;疗愈、松弛,人间烟火温暖了整个世界。”与壮美的山海一样,集市是治愈人心的地方。前者需要走出去,千里万里地奔赴;而菜市场近在身边,只需几分钟便能抵达。排排鲜嫩的蔬果,张张温和的笑脸,此起彼伏的人声,摩肩接踵的人潮,让人间的爱与温暖落到了实处。想想看,“半夏”这一笔名不就是一味药材吗?她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要以深爱为世间的“病人”“解毒”。

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中有一首插曲,名叫《自然界没有坏天气》:“自然界没有坏天气,任何天气都是见面礼。”在此,我套用一下:每一棵草木、每一种蔬果都没有坏脾性,无论何时相见都是厚礼——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在集市》就是这样一份令人惊喜的珍贵礼物。

(作者系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