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阔乡土的行吟者——王小忠文学创作中的甘南经验
甘南藏族作家王小忠以多种文体展开自己的丰富创作实践。
2025-09-01
-
富有诗意的文化散文——评黄立康《水的复数》
《水的复数》是纳西族作家黄立康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由“奇数”和“偶数”两辑组成,收入《翅膀之歌》《水的复数》《城市猜想》等10篇散文佳作。
2025-09-01
-
《天下药商》里的四个小人物
《天下药商》是欧阳娟迄今为止写得最老实的一部作品,洋洋洒洒65万字,从四位男女主角的出生、成长、死亡,到天灾、瘟疫、战乱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无不细细道来,交待得清清楚楚,与她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2025-09-01
-
《桃花坞》:诚恳的力量,也是小说的公信力
这个场合讲话真是很痛苦,想说的话很多,可是人更多。
2025-09-01
-
人海共生关系的精神镜像
作家赵德发长篇新作《大海风》,以胶东地区民族航运发展史为叙事支点,选择了“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以“为历史保存细节”的地方志式书写方式,将历史的风云变幻凝聚于地方的小人物、小故事、小世界之中。
2025-09-01
-
抗战文艺中的“人民性”及其经验表达——以作家舒群为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于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军事冲突,史称“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起点。
2025-09-01
-
“关于现在的历史”——少数民族作家笔下的抗战叙事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四项总体性原则,各民族既保留着自身较为完整、独立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中践行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2025-09-01
-
叙事迷宫中罪与罚的镜像——评《噩梦出口》
刘遥乐最近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噩梦出口》,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冷峻观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追问以及对人性的幽微烛照,展现出了新一代青年中少见的思想锐度与叙事能力。
2025-09-01
-
《江南器物志》: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
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物”的使用,睡觉要床榻,吃饭要碗筷,农作要麦犁,过路要桥船。
2025-08-31
-
风雪无处藏——世阿弥的《花风幽玄》
步入中年之后,日本能乐大师世阿弥(1363—1443)将自己的演剧心得写成文章,有长短不等的二十一篇。
2025-08-31
-
时代言说与诗性探索的交互——论周大新小说的生态诗学
摘要:周大新是一位有着强烈生态关怀意识的作家。
2025-08-30
-
浮潜·摆渡·啃噬:读范墩子写作随笔《小说便条》
《小说便条》(2024)是陕西籍青年作家范墩子出版的首部长篇写作理论随笔。
2025-08-29
-
青年写作是灌注生命力的写作
将某个代际文学作为现象讨论,源于焦循、王国维等人提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的思想,其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对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之间交互作用的认知,即相信随着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文学随之发生变化,并映射在特定代际的文体与美学观念上。
2025-08-29
-
历史苍穹的文学星光——读吴志良《孤岛星光》有感
读吴志良的散文总有种不寻常的喜悦与沉实之感,无论是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散文《遇见》,还是刚刚在《香港文学》发表的散文《孤岛星光:抗战(1941-1945)烽火中的慈悲之城 》(以下简称《孤岛星光》),都具有璀璨明珠般的光泽,让我欣喜与瞩目。
2025-08-29
-
《蘸火记》:一曲淬火不熄的红色长歌
《蘸火记》(作家出版社)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扎根故土的叙事支点——章丘铁匠。
2025-08-28
-
黄平:把幻想藏进叙事
本期推出西北大学两位学生的作品。
2025-08-28
-
那些老物件的包浆,温润地留存了时光
翻开徐风《江南器物志》(首发于“收获"杂志),作者笔下一件件带有包浆气息的老物件,或寻常或稀罕。
2025-08-28
-
中年人生的“主题”与“无主题”——关于鲁敏小说《无主题拜访》的几重阅读
一 小说题为“无主题拜访”,却以反讽的姿态,在“无”与“有”的张力中展开叙事。
2025-08-28
-
刘浪:奔跑的黑马——读“00后”诗歌
《北京文学》推出“00后”诗歌大展,100位“00后”诗人,以集束炸弹的方式轰炸诗歌界。
2025-08-28
-
一名数学家的“无穷大” ——读余义林《普通而纯粹 壮阔而平凡》
我小时候上学时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学,至今碰到一串数字,比如手机号、付款金额等,就忍不住要从中找寻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