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题材主题创作的公共性及其悖论——关于《天露湾》的题外话
一 谈到《天露湾》,陈应松有一段访谈特别有代表性和“问题性”,对于我们理解一位资深、卓越的乡土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心态的转变来说非常重要: 这本书是我所有写作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异数。
2025-03-03
-
《金色兴安岭》: 作为部队文艺的边疆文学
导语 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中篇小说集》导言中,朱寨把《戈壁滩上的风云》(杨尚武)、《金色兴安岭》(朋斯克)和《山间铃响马帮来》 (白桦)三篇小说归入同一类型。
2025-03-03
-
新时代“革命史诗”小说话语新建构——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内容提要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史诗性文学的变体,在“历史事实表现”和“历史话语建构”方面作了诸多创新性探索。
2025-03-03
-
“听—讲故事”叙述与“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内容提要 “听—讲故事”叙述是指文本中出现“听—讲故事”情节的“叙中叙”分层(套层)叙述,其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近乎模式化地发展,在真实、方便、顺应民众、文体免责四个层面上体现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并以多级叙述人的叠加呼应、叙述语言的简单明晰、文本内外“一体化”氛围的营构等呈现了叙述声音的单一与笃定。
2025-03-03
-
一部书,一座城,一个阅读的时代
五六年前,在先锋书店,承蒙潘光哲先生相邀参加《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新书恳谈会,这么一部专业的史学著作几分钟便引得听众如云,如云观众之中伫立着一位大汉,就是《领读南京》的作者许金晶。
2025-03-03
-
重构中国文学史的主体性和整体性
1992年,26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陈引驰发表论文《对文学史及其与作品个体关系的思考》,开宗明义提出:“很有必要对‘文学史’本身作一反省,虽然反省并不能保证彻底的澄清,但总比沿袭混乱要好。
2025-03-03
-
《时间的秘密花园》:让大海从漏斗中通过
2018年秋,我曾有过一次西北之行。
2025-03-03
-
《花豹》:礼赞扎根大地 镌刻乡村群像
北雁的中短篇小说集《花豹》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9个中短篇小说。
2025-03-03
-
当代文学要加强文学性研究
读王干的《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被作者一再带回那“众生”喧哗的文学现场。
2025-03-03
-
对动物与自然、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写动物的散文不计其数,但能以近百种动物为创作对象的作家却不算多。
2025-03-03
-
《废墟与狗》:废墟中的忠诚与人性反思
“狗毛一天比一天长,狗身则一天比一天瘦,身上也越来越脏。
2025-03-03
-
《鲁迅诗传》:探寻鲁迅诗意人生的钥匙
在大众的印象里,鲁迅是那个手持如椽巨笔,以小说和杂文为武器,向旧时代发起猛烈攻击的斗士。
2025-03-03
-
体悟“诗词的女儿”的生命诗学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2025-03-02
-
褚婷《重影》:为当代中国都市的诗意赋形
都市文学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但相对于丰富成熟的乡土文学,中国都市文学的传统较为薄弱,在都市文学如何发展上,也存在一些争议与争鸣。
2025-03-02
-
《向死而生》:一部现实主义佳作
若把人生喻为牌局,有人把好牌打得稀烂,也有人将烂牌打成王炸。
2025-02-28
-
面对世界微笑——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王雨曾对我说,重庆出版社约他写脑瘫病人的长篇小说。
2025-02-28
-
《青海之书》:打开青海的一种方式
编者的话 《青海之书》是一部书写青海的长篇非虚构佳作。
2025-02-28
-
在风暴中心漫步——叶临之中亚题材小说的探索与可能
青年作家叶临之近年专注于中亚题材小说创作,以“旅行文学”的古老形式为读者呈现一派陌生而瑰丽的中亚风景。
2025-02-28
-
《灵隐》:在“南方图志”里镌刻人间烟火
近年来,葛亮的每部作品都在创作旨归和叙事范式上更迭演进、力求突破。
2025-02-28
-
迎着潮水涌来的方向
本期扫描的诸多刊物中,面对时代奔涌而来的浪潮,作家们以赤诚的笔致与深切的关怀,在呈现个人鲜活经验的同时,也深刻回应着社会的宏大议题。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