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的形成与拓路》:当代性与敞开的“百年中国文学”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是文学史难题,更是理论难题。
2025-09-06
-
《招投标》:财富疲倦与灵性觉醒
“富,人之所欲也。
2025-09-05
-
细读与重读的意义——读刘照华《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
《红色经典的时代之问:对13部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是刘照华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时期红色经典的文本细读之作,更是以当下立场对13部作品“经典性”展开的重读与再估。
2025-09-05
-
麦维欣《嫲嫲》:粤味乡愁的时代慰藉
亲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许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辈作者在立意构思上很难有所突破。
2025-09-05
-
抗战诗歌是中华民族气节之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9-05
-
在对话中打开苏州故事
从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到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再到网络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苏州之变与不变悉数呈现在不同作家的小巷书写之中。
2025-09-05
-
贴近大地的同时背负着洁白的蒲公英——读诗集《黑与白》
黑小白是个高产诗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诸多因素影响着诗人的心境和执着,阻碍着诗人的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诗歌创作者由于无法坚持而半路放弃。
2025-09-04
-
当普通人重拾思想之光——从《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等看刘震云作品中小人物的精神形象再造
引 言 在为周慧散文集《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写“编后记”时,诗人黄灿然提到:“俄国小说家,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高尔基,他们的厉害之处是,在他们笔下,哪怕是一个看门人或流浪汉,也会凝望星空大段大段沉思人生的意义。
2025-09-04
-
名家谈写作 | 艾伟:小说的责任
人这个物种其实是观念动物,是非常容易被观念化的。
2025-09-04
-
《鱼为什么活着》:鱼幻化成形,树沉默不语
相较于小说和诗歌写作,散文写作似乎更为残忍。
2025-09-04
-
叙事学研究“听觉转向”浪潮中的新成果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眼、耳、鼻、舌、身(皮肤)五种感觉器官摄取外界信息所形成的感觉材料,具有基础性作用。
2025-09-04
-
谢有顺:四十年后说“寻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两个最具艺术含量和研究价值的文学流派,一个是寻根文学,一个是先锋文学。
2025-09-04
-
高原军人精神与时代英雄史诗——评毕淑敏长篇小说《昆仑约定》
伟大时代呼唤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
2025-09-04
-
“遍历时空中一切可能性”的青年写作
青年写作属于当下的热门文学关键词,是当代文学新生与活力繁荣态势的重要体现。
2025-09-04
-
上海“日常叙事”之中的“宏大叙事”——关于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事》
夏商的长篇小说《东岸纪事》最早发表在《收获》长篇专号2012年春夏卷上。
2025-09-04
-
文学现场的使命与担当——评江腊生《红土地上的执着:新世纪江西文学创作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得益于江西作家群体的笔耕不止,也受益于江西文学评论家的言传不辍,江西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逐渐发出了自己的光芒,注入了属于赣地风情的活力。
2025-09-04
-
再读鲁迅《故乡》:先生如此同情美丽
美的毁灭是万物的悲剧。
2025-09-04
-
苏童《黄雀记》:时代隐喻与精神困境的寓言式画卷
苏童的《黄雀记》,故事缘起简单,若论线索,可归结为“一张照片”“十八种绳结”“一则通知”“两只兔子”,这些可视为小说的独特道具;若论结构,可分为两种,一是小说的情境描绘,二是人物的心理剖析,剖析涵盖了小说人物的视角以及全知全能的视角。
2025-09-04
-
《世事家常》叙事艺术论纲
陈源斌的长篇小说《世事家常》(济南出版社出版)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模式,成为值得深入剖析与探讨的文本。
2025-09-03
-
《黄河长调》:在行走中深入历史与地域
《黄河长调》是一部厚重的行吟之书,它既是地理的史诗,又是心灵的独白,既是历史的回响,又是现实的切片。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