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代需要国家史诗的书写——读何建明新作《浦东新史》
来源:新民艺评(微信公众号) | 余飞  2025年07月02日15:41

几年前,我拜读了何建明所著的《浦东史诗》,作者在书中以全景式的笔触,生动、精彩地描绘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而此次作者又用8年时间潜心笃行,深入浦东发展的每一个板块,认真进行了技术性的文学“解剖”,创作了40万字的《浦东新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在碎片化、个体化写作盛行的当下,我们亟须国家史诗的书写。何建明的新作《浦东新史》,无疑是一部应时代之需而生的力作。

首先是题材的“国家性”。《浦东新史》聚焦浦东,是因为浦东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王牌”,而且浦东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试验田,是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所以浦东的发展本身就具备了“国家史诗”的基因。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浦东新区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公认,尤其是中央所赋予浦东新区在改革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十分可贵。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浦东所走过的历程,充满了光辉与收获,值得载入中国现代化史册。”于是作者深入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前滩、临港等地,通过大量采访当事人、亲历者,挖掘地标建筑背后的故事,以点带面勾勒出大浦东的壮丽图景。在作者看来,浦东“足够大!足够强!也足够美!”更为重要的是,浦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使命:浦东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开发区,承担着经济开发的任务,而且是上海乃至中国重要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试验田,是国家打造出的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地方可借鉴的时代标杆,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在处理这一“国家”题材时,作者打破了“宏大叙事”与“个人经验”的对立,在书写中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家族记忆,使作品更具温度与深度。浦东这片土地对作者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其祖上曾在黄浦江边奋斗打拼,并留下“何氏码头”这一地名,成为作者与浦东精神、血脉相连的纽带。长期居住在浦东的作者,兼具长期居住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这种独特视角让他既能深入体验浦东居民的生活,又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浦东的发展变化,思考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写浦东,不仅着眼于现在与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思考浦东的未来走向,以及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这种对时代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让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同时,以聚焦每一个板块叙事方式,实际上是用“透视镜”方式,在“扫描”和“破解”浦东发展的密码,这对其他地区和国家学习浦东提供了极大方便。这种“中国故事”里所透出的“中国经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内涵”。

其次是精神的“史诗性”。《浦东新史》挖掘了“上海精神”,并且将“上海精神”提升至国家、民族和时代的精神。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这本书中,作者再次深入阐明了上海地名的来源。其实这一观点在《浦东史诗》中就已提及,此次作者又进一步深入挖掘。“上海”在作者看来,最初是劳动人民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动词,和“上街”类似,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地名。这一发现揭示了上海地名背后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上海提供了全新视角。作者进一步挖掘“上海”的精神内涵,指出“上海”的真谛是与海拥抱、与海亲近、与海共荣的理想、信仰和行动。“上”代表着对大海的不舍钟情、忠诚永恒的厮守,代表着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是这座城市的活力、命运和根本所在。这种对“上海精神”的深刻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与海的紧密联系,以及上海人民在时代浪潮中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上海’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向大海看齐和拥抱大海的城市,它的潜力、它的魅力、它的强盛之力,其实皆在‘上海’的意义上 ——‘上——海的地方’舒展魅力、拥抱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与精神。”作者还将“上海”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展示精神和品质的动词,是呈现中国人勤劳、勤奋、勤业时代风貌的窗口,是托举东方大国理想与信仰的家园。这种解读将城市精神提升至国家品格的高度,不仅让我们对上海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时代发展中的伟大力量与精神。而浦东,正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实践者与传承者。35年来,浦东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设计,用“上海”精神,创造了新上海的奇迹。

第三是书写的“时代性”。在当今中国文学领域,对城市的书写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对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的书写更是匮乏。像上海浦东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虽有诸多发展成就,但在文学作品中却鲜有全面深入的呈现。《浦东史诗》和《浦东新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作者此次同样以非虚构的形式,深入浦东这片土地,先后走访了80个单位,面对面采访了204位当事人,同时又积累了8年时间对浦东的近距离亲身观察与体验,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视野,书写了二十余年来在浦东发展过程中的人、事、物,读后自然感觉“身临其境”。在故事叙述中,作者注重细节描绘、生活场景再现、故事挖掘以及人物串联,将历史与人、城市与人、建筑与人紧密相连,融入个人感受与思考。在作者的笔下,城市建筑转化成了文学意象,抽象的时代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让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文学的生动性,现场感十足。阅读时,读者仿佛置身于浦东的现场,亲身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搏与活力。

《浦东新史》不仅是一部呈现浦东发展成就的作品,更是一部提炼时代精神、书写时代新史诗的力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在这片土地上从决策者到平民百姓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构成了作品的核心价值。书中所传递的向上、积极、充满能量的时代精神,恰是我们今天生活所需要的。

作者说:“写当代史,特别是写正在进行的现实史,非常难写。”但《浦东新史》做到了。它记录了国家和时代处于变革之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全面、真实、深刻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个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浦东新史》以生动的叙事为载体,写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精气神,写出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精气神。阅读此书,我们能感受到国家蓬勃向上的力量、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与大国风范,字里行间令人热血沸腾。《浦东新史》无疑是一部能够振奋精神的力作,更是一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史诗。同时,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还需要更多像《浦东新史》这样的国家史诗的书写。

(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