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为何涌现这么多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纷纷涌入广东,东莞作为前沿地带,吸引超2亿人陆续来此工作生活。
2025-07-11
-
《远方的“雷烨树”》:让英雄回家 让精神长存
在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家李英倾情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以一部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纪念中华民族解放的雄壮历史。
2025-07-11
-
从“到世界去”至“在世界中”
《寻找理想作家》从读者视角出发,一面阅读经典作品,一面寻找理想作家,时时观照文学与人生、心灵、社会和时代的繁复关联。
2025-07-11
-
李佩甫《生命册》:人性悖论的命运叹歌与时代变迁的壮丽史诗
诸多作家在书写乡土文明时,无不在对时代背景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与个体的感性叙事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出乡土社会中人物命运的生存哲学。
2025-07-10
-
符浩勇《太平年关》:人性与时代的镜像
符浩勇的短篇小说集《太平年关》摆脱了以往乡土文学野气横生、田园诗意的叙事方式,不再专注于美好温柔的乡村生活写照,而是着眼于现代洪流冲击,挖掘和探索乡村与城市各自怀揣心事的秘密世界,这并非沉湎于缥缈的理想,而是将真正的自我和情感如实讲述。
2025-07-10
-
饮食镜像中的情感失语与生存困境——读胡学文《鱼刺》
胡学文的中篇小说《鱼刺》(首发于《钟山》2025年第3期)以一根卡喉的鱼刺作为隐喻,串联起杜子方的婚姻危机、情感创伤以及精神困境。
2025-07-09
-
“驾驶我的车” ——读路内的《山水》
一、 从《雾行者》说起 就像一个毛线团的线头往往藏在另一个毛线团中,《山水》的出现似可往前追溯到《雾行者》。
2025-07-09
-
张丽军:重新从乡村出发
一切都要从乡村出发。
2025-07-09
-
重估1980年代余华写作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
2025-07-09
-
论“新北京作家群”的发生、书写视域与写作范型
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一直以来是典型的超级移民城市。
2025-07-09
-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2025-07-09
-
生活之歌与精神之歌的交响——读长篇小说《龙凤歌》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共计四十多万字,故事时间跨度长。
2025-07-09
-
黄咏梅:文学阅读中的顿悟
于我而言,阅读的迷人之处,同时也是令人期待之处,就是书中某些言语或故事忽然引发自己的顿悟,令人击节赞叹、回味再三。
2025-07-09
-
以现代目光打量江南风情——评小说集《高手》
苏迅的小说创作大多关乎玉器和古玩。
2025-07-09
-
如何理解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
当下,“新大众文艺”是个热词。
2025-07-09
-
折射时代光影的多棱镜
散文是独具灵性和自叙特质的文学体裁,形式自由灵活,表达内蕴丰富,凝聚着写作者的感情涌动与精神气象。
2025-07-09
-
《春尽江南》:以词语的创造改写时间
诗人王明法笔下的江南,没有停留在地域性概念和美学图标的构建上。
2025-07-09
-
《秋水》:江河真的总归自在吗?
总览全篇,小说《秋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富有张力的文风创造了一个关于生命奇遇和生存境遇的深刻故事,而在故事背后,流露着作者陈春成追求平静的写作心态,和对江流、人事的哲学性思考。
2025-07-07
-
丁东亚:不可言说的,归于沉默
近日读元杂剧,记下了《沙门岛张生煮海》(神话传说喜剧)中一句:山无名,迷杀人;寺无名,俗杀人。
2025-07-07
-
《星空与半棵树》:星空下的乡村画卷
陈彦的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以细腻笔触和宏大视野,描绘了一幅秦岭深处乡土世界的壮丽画卷。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