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自然人性的挽歌——评《雨越下越大》
“人类是怎样一步步与大自然告别的?告别农耕文明的人类将往何处去?未来人类社会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些问题常常是80后作家王选小说中所映射的。
2025-05-13
-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
引 言 工业题材、“后红色经典”与工农兵“写工农兵”,这几个概念对作家李云德而言无疑是关键词。
2025-05-12
-
戴好电极片,开始写作
钟天意曾如此解释他对科幻的理解:“科幻的本质是一种哲学实验。
2025-05-12
-
承继与告别的难题——谈1990年代初王安忆的两个中篇
形式创造意义 这里讨论王安忆的两篇小说,它们都发表在90年代初。
2025-05-12
-
开阔与茂密:风格、叙事动能、主题
内容提要 《听漏》显示出开阔、茂密的美学风格。
2025-05-12
-
“此中有真义”——评阎安《梦想诊所的北方和雪》
优秀的诗歌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鉴别文学佳作,同时也能对如何进行语言创新给出示范。
2025-05-12
-
穿透话语迷宫的哲思与诗性——论段爱松的文学创作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变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高峰,以形式主义实验为主要表现的艺术探索,在“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等文学思潮之后,呈现了颠覆性的话语革新。
2025-05-11
-
汤成难《江水苍苍》:爱情,是美味还是毒药
“瓜洲”,是个别具一格的词语,这个词语有颜色、有形状、有气味,让人看过一眼后便将其刻在了骨头里。
2025-05-11
-
贾梦玮:用写作为日常赋予精神性意义
2025年初,贾梦玮的新散文集《往日情感》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05-11
-
敖运涛:从“少年之诗”到“阅历者之诗”
说起来,敖运涛算是我最早的“诗歌搭子”。
2025-05-11
-
庄凌:重塑感知
庄凌的诗,可以区分为“诗性”和“诗意”两个时刻,前者带有即兴的特征,犹如废名说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即是“诗性”,类似于古典诗学所谓“兴”。
2025-05-11
-
童作焉:寻找自我,发现诗意
1995年出生的童作焉,在2019年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失眠术》,且是作为《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的诗丛而推出的,这一年他才不到25岁,由此看在诗歌这条漫长的赛道上,童作焉是早起而早慧的,将他放到浙江省作协的新荷人才来考量,他也早就崭露出了诗歌的尖尖角。
2025-05-11
-
诗为大众而作——赵康琪诗集《倾听江河》读后
读赵康琪诗集《倾听江河》,首先读到的是他的大爱之心。
2025-05-11
-
文学课,以及“围炉夜话”
《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张英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是上下两册对谈录,是非虚构写作者张英和当代作家们深入对话的成果,有近五十万字。
2025-05-10
-
山城别传,乌金史记——曹海英长篇报告文学《乌金时代》读后
有句话说,每一个老人,都是一座纪念馆;每一个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纪念馆的倒塌。
2025-05-09
-
《书信》(第三辑):埋藏在书简中的珍贵记忆
《书信》第三辑终于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得以再次透过一封封承载着历史丰富信息的书简,触摸前人超越时空的情感与智慧。
2025-05-09
-
《低头思故乡》:故乡是情感的修理厂
童年故乡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母题。
2025-05-09
-
黄丹丹《花窗》:关于剽窃与原创的讨论
翻开黄丹丹的小说《花窗》,随着一字一句在眼前铺陈开来,一幅集历史、艺术与人性于一体的宏大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心中感触万千。
2025-05-09
-
吴克敬《周原纪》:一曲民族记忆与文化寻根的雅乐
《周原纪》是作家吴克敬“周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2025-05-09
-
郑小驴《南方巴赫》:南方文学的青春书写与创作实验
郑小驴的中短篇小说集《南方巴赫》包括9个中篇。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