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兆云和农民胞姐以及“客家户口本”
钟兆云是我的同学,2008年从早春到仲夏,我们一起经历了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高研班四个半月的学习生活。
2025-02-24
-
《老漂一族带娃记》:何处安心是吾乡?
周齐林的散文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面对复杂的现实,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呈现。
2025-02-24
-
主题创作的五要素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时代主题是伴随着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心工作而形成的创作方向和出版任务。
2025-02-24
-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评《周大新评传》
周大新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无数荣誉,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2025-02-24
-
《城市故事》:烟火里的情感微光
孙郁的《城市故事》以主人公冯献和程译的相遇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状态,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在追求爱情、事业与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复杂心态与抉择。
2025-02-24
-
《自由猫》:不被定义的自由
好的作家是无法定义的。
2025-02-24
-
《德械师》:相逢战场的少年心灵
人在何时才会放下自己的恩怨?《活着》中的福贵是在得知是战友无心之失后选择了原谅,《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则是在六世轮回后看透了生死的本质。
2025-02-24
-
何喜东小说集《黑金》:石油的另一重光芒
《黑金》是一部让我感到亲切的书。
2025-02-24
-
《地下的森林》:煤炭、诗歌与生命的绿光
孙频新作《地下的森林》带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裹挟着煤城矿工的故事呼啸而来。
2025-02-24
-
独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
提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灿烂文化,人们都会说汉字、儒释道墨法、四大发明、《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源头,不是中华文化的根。
2025-02-24
-
《体察师的日子》:写出寻常百姓鲜活的灵魂
实话实说,我现在基本上不看长篇小说,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是没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另外,自己的写作任务也不少,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
2025-02-24
-
刻写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命运、价值和作用
一 我与赵瑜兄,居住同一个院落、同一栋楼房,虽然都是文学院的专业作家,相处几十年,是很熟悉的同事、朋友,但隔行如隔山,他从事的是报告文学,而我操弄的是文学评论,交集、交流不太多。
2025-02-24
-
世说名士,新语风物
《世说新语》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书——谁又会不喜欢呢——因此买过几种笺注、校释、会评本。
2025-02-23
-
《猎物》:一种体验式写作
关注孟小书朋友圈的人,很容易被她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
2025-02-23
-
诗人仍然应当是自觉的声音学家
“诗”+“歌”的传统,在中国自古有之,中国新诗的诗体建设可以分为“诗”的建设与“歌”的建设两部分,伴随新诗的发生,彼此一直在犹豫不决当中不断被试验。
2025-02-23
-
《却是多情笑我》:“小院种春风,雨露情浓”
读诗词集《却是多情笑我》,有两个意象让人印象深刻:“钟”与“月”。
2025-02-23
-
一代学人,在时代裂变中的主动突围
现代学者的三重治学境界 《进学记》分为“问学之路”“从师岁月”“师友往事”“东瀛书影”“学人书序”“我的大学”等六辑,全书以朴实的文笔、深邃的哲思,勾连起学术传承的“金针”与人文精神的“血脉”,为当代学术生态提供了一面镜鉴。
2025-02-23
-
“诗话浙江”丛书漫谈:感受江南无穷魅力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姿态丰盈。
2025-02-22
-
《北京文学》:在笃定创新与敏锐开放中前行
一 文学是人学,当DeepSeek冲击波来临时,许多人使用后发现,AI写作还是不能跟人的写作相比,它完成声音模拟、图像生成、学生作文、论文大纲、规范公文还成,但写一首诗或者小说,还是浮皮空泛,套路堆砌。
2025-02-21
-
《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于厚重与轻盈之间捕捉日常瞬间
林为攀中篇小说《如何避免河流倒映天空》以一个十岁孩童的口吻讲述了关于客家村落摩陀寨的生活记忆。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