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需要国家史诗的书写——读何建明新作《浦东新史》
几年前,我拜读了何建明所著的《浦东史诗》,作者在书中以全景式的笔触,生动、精彩地描绘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
2025-07-02
-
火塘里从未熄灭的火种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2025-07-02
-
读陈敬黎散文:寻找家乡与文学的契合点
作为一位高产的小说作家,陈敬黎迄今为止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5-07-02
-
从地方路径到民族寓言:叶兆言南京书写的叙事美学
摘要:叶兆言的南京书写以地方经验为切入点,通过重构历史记忆、民间复调叙事、挖掘日常物象的隐喻价值以及重塑城市空间的文化意涵,建构起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叙事美学,实现了从地域性到民族精神寓言的美学升华。
2025-07-02
-
创作视野宽阔之上有坚守
5月中旬,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主办的纪念张恨水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张恨水”这个名字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2025-07-02
-
路文彬:写作的力量
语言是面向他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交流。
2025-07-02
-
关于“合理想象”的一点认识
作为一个以写虚构文本为主的创作者,我近年来的阅读更偏向于非虚构作品,并偶然尝试进行非虚构写作。
2025-07-02
-
追寻失落的乡音——读徐春林《南墙北墙》
青年作家徐春林的散文集《南墙北墙》,经由淳朴语言表达心境,捡拾江西修水老家近乎被人遗忘的农耕往事和散落村庄各处的乡音俚语。
2025-07-02
-
从语言、叙事和结构看报告文学创作的突破
《贾汪真旺》是乡土中国的深情表达 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市贾汪区为叙事起点,构筑起以矿区、社区、景区、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架构,以忠诚、勇敢、奉献、创新为精神图谱,为一线矿工、新型农民、基层干部、文艺能人等群体树碑立传。
2025-07-01
-
会书写的女人——《我在北京做家政》序言
这本书是李文丽2024年返回甘肃老家一年后完成的非虚构作品,既呈现了她2017年离开甘肃、在北京从事家政工作的经历,也回溯了在农村度过童年以及出嫁后的生活。
2025-07-01
-
在城市的背面赎回时间——读李燕燕《两个阿姨的下午茶》
李燕燕的非虚构作品《两个阿姨的下午茶》(点击阅读)(发于《长江文艺》2025年第2期),以细腻而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两位钟点工的生活用切片的方式进行投屏,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女性的精神风貌。
2025-07-01
-
每一朵水花,都折射着人性的微光
“雨”是有灵魂的,在有心人眼里,雨的声音就是它流动的“内心”:绵密而渗透,看似舒缓,却暗藏力量。
2025-07-01
-
人工智能人文学:数字人文的“下一件大事”
2009年12月,一年一度的国际语言文学顶会MLA2009年会在美国费城召开。
2025-07-01
-
在差异中催生新的知识形态——评《艺术社会学新论》
卢文超的《艺术社会学新论》以鲜明的理论意识和现实关怀,探讨了如何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体系。
2025-07-01
-
《只向花低头》:姿态蔓生 散文心性
邹世奇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学术研究,成了一个作家。
2025-07-01
-
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穿行在遥远的时间里
作家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收录了48篇散文与一篇后记。
2025-07-01
-
谭旭日《百味沙洲》:所有滋味都是心底的乡愁
谭旭日的新作《百味沙洲》是一部为湘南沙洲美食立传的散文集,既是对沙洲汉族瑶家民俗与红色传承的精神演绎,也是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味道和奋进力量的文学叙事新名片。
2025-07-01
-
家乡是一生的教科书
金毅很早就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
2025-06-30
-
时光深处,无可推卸的“回望”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为文化名人散文集,是北京日报副刊主编李培禹对几十年间交往的文化名家的往事回望与心灵对话。
2025-06-30
-
“将文字交给一切人”——创意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从《延河》杂志的讨论开始,围绕新大众文艺的话题讨论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并有着进一步成为文艺思潮的趋势。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