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
2025-02-08
-
《梆子老太》:关中乡村浮世绘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既有性格即命运的因素影响,更难以摆脱时代的潜移默化与造化弄人。
2025-02-08
-
《五味》: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
2025-02-08
-
《华文文学谱系与家国想象》:作为方法的“华文文学”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与国内学术思潮的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逐步延伸至台港澳地区,并关注到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台港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由此也逐步拓展为一个新兴学科,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在学科布局、学者数量、研究机构、知识脉络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与架构。
2025-02-08
-
孙频中篇小说《地下的森林》:创造性审美意象的解构与重建
山西是产煤大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煤窑、大煤矿和浑身黑煤面只露白眼仁转动和一笑满口白牙的矿工随处可见。
2025-02-07
-
《黄渤海记》:“海之子”发出的新时代之声
以海洋和海洋文明为审美对象的文学创作,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2-07
-
时代标签与标签下的心灵图景——读裘山山《绿挎包》
《绿挎包》讲述了一个无爱婚姻的故事,叙述者是“我”,叙述对象是“我”的公公婆婆。
2025-02-07
-
新时代文学影视转化中的英雄书写
新时代中国文学和影视剧中的英雄主义在延续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展现出许多新特质,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差异化和主体感的中国精神。
2025-02-07
-
索南才让《姐妹花商店》:诗意草原上的情感纠葛
草原上的人会拥有怎样的风情生活?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又形成了怎样的挣扎?正如索南才让所说:“这些商店的激情被我忽略了,它们遭受的困苦和快乐都应该与我们休戚相关。
2025-02-07
-
《看得见的东北》:伐木时代后,该怎样书写东北林区生态?
李青松坚持生态文学创作长达30余年,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家。
2025-02-07
-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
2025-02-07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读刘可风的《柳青传》
读刘可风的《柳青传》后,我为柳青画了四幅像。
2025-02-07
-
以精准建构激发华文文学新能量
2016年,在福州召开了“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我写了一篇小文《个人的研究释放了学科的能量》。
2025-02-07
-
女性情谊和美美与共 ——评和晓梅的短篇小说《花楼》
《花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对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谊的回忆中,讲述了女性之间复杂缠绕的情感,摹写了青春期独特的情绪特征,内省了人性黑暗里的驳杂难辨,洞察了女性情谊面纱下的幽暗心理,以及回望成长的忏悔与救赎。
2025-02-06
-
温颖妍:在市井边缘中钩沉情与义
据作者本人所言,《苏屋邨的阿凤》属于其“香港三部曲”中尚未完篇的第三部曲的第一部分。
2025-02-06
-
何人不起故园情——读张雪云散文集《青寨》
张雪云《青寨》中展现的一幅幅乡村图画,正是我心中向往的故乡模样。
2025-02-06
-
丁小宁:问题意识与想象力
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成熟写作的开始,常源于找到一个好的创作主题,丁小宁于2022年、2023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两篇小说《我以为我是人》《我以为我是佛》即是如此。
2025-02-06
-
徐衎小说的蝶变:“郊寒岛瘦”绘成的个人心灵史
读徐衎2019年以来的小说创作,我大吃一惊。
2025-02-06
-
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读袁学骏《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5-02-05
-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