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语言的自觉到文明的自觉——诗思札记之五
一、文明的自觉是诗歌的最高自觉 从“文明的视角”谈论诗歌,是一个特别的话题。
2025-06-24
-
河流之下的另一条河——评胡安焉小说《夜泳》
在关于“夜泳”这个词的想象里,浮现于眼前的或许是在浩荡的水面——湖泊或是大海之中,月光正在与水波相似的云层中隐去,云层因月光而泛出与水波近似的层层光晕,在这之下,是一个人无声奋力划动双臂的身影,在黑暗或是泛着点点银光的水面,这个微不足道的黑点,在想象中承载了全部的力量感,与波澜、暗光和天地融为一体,其实也是终于无法分辨,成为了一个闪烁着的不灭的点。
2025-06-24
-
“边缘”的崛起与城市文学的叙事突围——以北京书写为例
在中国,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书写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然而,直到二十世纪末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文学”这一概念才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2025-06-24
-
《我们夫妇之间》与人民文艺的“进城”时刻——从接管工作与婚姻家庭谈起
《我们夫妇之间》和萧也牧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难题,不同层次和视野之间存在互相缠绕的关系,并内嵌于当代学术思潮与研究范式的变迁之中。
2025-06-23
-
王晴:新世纪以来乡土结构转型视野下的寻根意识书写
寻根意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母题,几乎贯穿了从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到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全过程。
2025-06-23
-
《行注目礼》:魏思孝的“抽屉文学”
魏思孝向来无意在小说中划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他写作的过程大概也正如这篇《行注目礼》中坦陈的那样:“出去碰到什么人和事,用在写作中,这是那几年我写作的一贯路数”。
2025-06-23
-
唐诗人:技术、媒介经验与城市文学
当前的城市研究,最时髦的方向是城市与媒介的关系问题。
2025-06-23
-
《激浊扬清集》: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显锋芒
刘文斌教授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学者。
2025-06-23
-
“饱和经验”让写作变得丰盈而有力
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2025-06-23
-
《蘸火记》:解读抗战烽火淬炼的传奇“密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家牛余和“长岭山系列”作品的重头戏——长篇小说《蘸火记》讲述了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以及独立旅三支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浴血章丘长岭山的英雄故事。
2025-06-23
-
《远去的村庄》:为乡民纪传 给乡村立碑
翻开林目清《远去的村庄》,我只读了第一首《篾匠二爷》便被吸引住了。
2025-06-23
-
流水漫漶,风云遗世——王安忆《儿女风云录》阅读札记
近读王安忆长篇新作《儿女风云录》,感觉写法比较特别。
2025-06-22
-
《青烟》:乡土叙事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视野
杜万青的长篇小说《青烟》表面上看是一部非常“传统”的作品。
2025-06-22
-
《护宝寻踪》:照映未来的明镜
与《护宝寻踪》结缘,始于它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的那天晚上。
2025-06-22
-
在一条伟大的文脉上,真正构建起自身丰满的山河
在浙江桐庐建县1800周年之际,以“山水为笺·文脉传声”为主题的《富春江地理志》首发仪式暨“桐庐四书”分享会在浙江省桐庐县陆春祥书院举行。
2025-06-22
-
荒诞上的草莓——方块小说印象
多年前,当安福路还很沉静的时候,唯一热闹的去处是安福路与武康路转角,一家装修冷峻得如同一件欧洲男装风衣的咖啡馆,名字叫“去年在马里昂巴”。
2025-06-22
-
树木:读懂自然的一门语言
《如何阅读一棵树》 特里斯坦·古利 著 四木 译 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入选“四月光明书榜” 英国自然作家、航海家、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的《如何阅读一棵树:探寻树木的生命密语》是其又一本自然类畅销书籍,该书将树木作为自然和环境指标,从树的空间分布、树的结构、树的季节变化、树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系统讲述了如何解析“树的密码”,读懂自然。
2025-06-21
-
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王筱喻的长篇报告文学《天下大同》,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
2025-06-20
-
乡村振兴中的“教育诗” ——长篇小说《雕塑师》的价值
师小童的长篇新作《雕塑师》是一部特殊而有分量的作品。
2025-06-20
-
流民寻根的“布道”与“抒情”——从《一日三秋》说开去
2021年7月,刘震云的长篇新作《一日三秋》在花城出版社落户出版,一看便是他的笔致、家数。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