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的价值在于永远向前的勇气
曾高飞常年在财经和文学领域笔耕不辍,他始终恪守“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的信念。
2025-07-25
-
那些行将消逝的人和事——评《十二盏微光》
青年作家若非的中短篇小说集《十二盏微光》中的十二个故事都与乌蒙山有关。
2025-07-25
-
翻过虚构之墙——林东林小说论
林东林最初写诗,后又从事散文创作,近年来,小说家的特质在其身上愈发彰显。
2025-07-25
-
绝望之中的希望之光——鲁迅小说《药》的解读
在鲁迅小说里,《药》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2025-07-25
-
青年人并未消失,只是以中年的形态而存在
《迷失者的行踪》作为小说集实在太奇怪,我从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但不得不说,它很有趣。
2025-07-23
-
黄守昙《走仔》:新南方叙事的鲜明表达
从读者的角度看,青年作家黄守昙的新书《走仔》无疑是一部比较讨喜的作品:凝练简约的叙事语言构成了10则短小精悍的故事,阅读起来一气呵成,毫无艰难阻滞之感。
2025-07-23
-
苏童《好天气》:三重时空的浮世绘
《好天气》是作家苏童耗时10余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江南某地“咸水塘”及其东西两岸的人民生活为背景,书写了该地区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与一地鸡毛。
2025-07-23
-
重新发现江南——沈苇《水上书》读札
两年前读《诗江南》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如果要推举一位当代诗人来抒写江南,或许,沈苇是不二之选。
2025-07-23
-
《千年弦歌》:史笔写诗心 弦歌谱新章
千载岁月如风,岳麓山的往来者仍络绎不绝。
2025-07-23
-
飞越时空的信笺——记任晓丽《小品文东渐》出版事
任晓丽《小品文东渐》的出版,前后历时五年,其间,书稿随作者和编辑飞过中韩多座城市,被反复打磨以求完善。
2025-07-23
-
《流光练习曲》:挖掘音乐的力量
穆萨的短篇小说《流光练习曲》讲述一位年轻女钢琴家为准备重要比赛,栖身于郊区一栋废弃待拆大楼顶层的独特经历。
2025-07-23
-
《紫山》:从人性困境中走向超越和升华
孙惠芬的长篇小说《紫山》以55万字左右的篇幅,直面人性的困境,展现人在道德的沼泽中如何寻求超越与新生,实现灵魂的升华。
2025-07-23
-
《到祁连山去》:矢志追寻精神世界
李修文的短篇小说《到祁连山去》延续了他那种“六经注我”“万物格我”式的诗性风格,有着强大的主体性,对普通人的命运表达关切,也强化了叙事的密度和故事的实感,通过讲述、停顿、插叙与闪回等方式,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勾勒出一代人曲折复杂的经验记忆与心路历程,并以一种对文学传统与青春理想进行接续的姿态寻求出口,在丰富的自我体认与对他者命运的感同身受中获取内心的安宁。
2025-07-23
-
常青的“九叶”之树——评霍俊明《九叶传》
“九叶诗派”作为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诗歌流派,其文学价值虽已得到诗歌史的经典确认,却一直缺少传记层面的综合展现。
2025-07-23
-
深情的时代凝望者——评章剑华报告文学“三部曲”系列
近年来,放眼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报告文学领域,章剑华都可算是异军突起的作家。
2025-07-23
-
青春的价值在于永远向前的勇气
曾高飞常年在财经和文学领域笔耕不辍,他始终恪守“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的信念。
2025-07-23
-
青年人并未消失,只是以中年的形态而存在
《迷失者的行踪》作为小说集实在太奇怪,我从来没读过这样的小说,但不得不说,它很有趣。
2025-07-22
-
李斌:科幻视域下贵州民族文化的叙事面相
仡佬族作家肖勤在评论贵州作家李梦云的科幻作品《寻找莫青平》时曾如此表示:“当AI写作、AI写歌、AI绘画软件走入我们的生活,世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变化。
2025-07-22
-
什么“诱惑”了谁?——读马原《九路马堡的诱惑》
马原的写作总是对边地自然和少数民族文化痴迷不已,这无疑构成一重“诱惑”,另一重则指向叙述本身,无论是在故事中嵌套故事,还是创造出一种虚构的非虚构文本,“叙事”的“诱惑”不竭——它因自身的不可靠性提供并印证了文学的丰富性,凝结出包容、博大以及充满可能的文化记忆。
2025-07-22
-
小说基因和再创造——少数民族小说的“地方知识”和普遍价值
“文化持有者”曾被国内的文化人类学界长期讨论。
2025-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