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中自有乾坤镜——论《包浆》器物叙事对主体的塑造
人因器物而生发的无尽欲望与痛苦,是当代作家念兹在兹的一个创作主题。
2025-07-15
-
草原之魂在城市裂缝中重生——杨志军《卓玛日记》编辑手记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
2025-07-14
-
邓安庆《家教》:逃离与凝视
从《柔软的距离》到《暂别》,当代作家邓安庆一直以标志性的诚挚、细腻之笔,书写细碎生活中的悲喜人生,记录着自己对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刻的洞见。
2025-07-14
-
《诗人独孤卫的十年》:成为一个诗人的可能
你是否幻想过成为一名诗人?是否幻想过与无数同好聚集在一起围绕着诗歌畅快闲谈?是否幻想过将纷乱的现实抛诸脑后只沉浸在浪漫的文字中?在东君的中篇新作《诗人独孤卫的十年》中,一个浪漫的、徘徊着的诗人形象应运而生。
2025-07-14
-
孙静怡:看台风,是看一个猝不及防的时代
蔡崇达《看台风的人》延续了一贯平地惊雷的风格。
2025-07-14
-
何平:今天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版本很多。
2025-07-14
-
具身抵抗与祛魅:人工智能前夜的民间神话
摘 要: 陈崇正《香蕉林密室》借陈大同之手,构建了一个以身体(子宫)为原点,层层叠置的三维时空系统:物理密室(原始意味)、心理密室(自我救赎)、历史密室(现代性消解),用以对抗现代化进程、政治权力、机器物化。
2025-07-14
-
郁宝平:牢记编辑职责 练就匠人精神
当下,出版社时时刻刻都在强调书稿的编校质量,采取了各种培训措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编辑们也在不懈地努力,但书稿中的差错还是避免不了,有的还比较严重。
2025-07-14
-
何客:我怎么做起主题出版来
人与人的相遇往往有偶然性,人与书的相遇亦如此。
2025-07-14
-
《筑梦红楼》:移步换景看红楼
开卷有益、读书百味,即便是百年间被无数次阅览、钻研、争论的《红楼梦》,在每个读者眼中也纷呈了不同的意趣。
2025-07-13
-
理性与智慧之光照亮星辰大海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量,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前行轨迹。
2025-07-13
-
月亮山下的“勇敢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及文学(小说)的标准时列出的第一条即是,“越对生活有意义,小说的格就越高”。
2025-07-13
-
雷默:海洋秘境的叙事魅力
文学如果按领域分成陆地文学、海洋文学和深空文学,倒也未尝不可。
2025-07-13
-
一份珍贵的历史注解
《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 谢新洲 石林等 著 东方出版中心 从1994年互联网被引进中国至今,中国互联网已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
2025-07-13
-
延安戏剧中的抗战书写(1935-1949)
引 言 延安戏剧作为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空间地域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文艺样式。
2025-07-12
-
浦东的怀旧与乡愁
从文学渊源关系看,夏商的小说与强调文学实验,注重叙述技巧的先锋文学关系密切。
2025-07-12
-
墙面:林白小像
在文学领域,尤其在思想上没有被宠坏的作家,在亚洲文学的漫漫长夜里或许已经很少了。
2025-07-11
-
刘小波:对抗庸常的生活,抑或对抗命运
本期新力量栏目刊发的两部小说《虞美人》和《二〇〇八年以前的某一天》(下文简称《某一天》),两位作者,不同题材,彼此间依然有互相印照的地方。
2025-07-11
-
作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口述史”
口述史:从史学蔓延到文学资料学 一般而言,学界普遍将阿兰·内文斯(Allan Nevins)1948年创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视为现代口述史学(Oral History)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2025-07-11
-
东莞为何涌现这么多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纷纷涌入广东,东莞作为前沿地带,吸引超2亿人陆续来此工作生活。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