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藏在游戏里的智慧与文明——读《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
来源:文艺报 | 李 清  2025年08月13日10:09

“玩物丧志”的传统古训与“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谆谆告诫,似乎总将游戏置于人生“正途”的对立面。然而,回望人类生活与发展历程,游戏本是童年时代最鲜活的注脚,它不仅承载着无数欢乐与激奋,更记录着历代社会的世态风情。民俗专家蔡丰明的新著《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便聚焦这一常被忽略的领域,系统梳理了中国游戏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规律,深度剖析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共生关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的独特窗口。

中国古代的众多游戏从何而来?作者为我们考证了多元源头:投射类游戏可追溯至先民的狩猎活动,那些瞄准、投掷的动作是生存技能的趣味转化;角抵的对抗姿态、风筝的放飞技巧,与古代军事训练有着隐秘关联,是战场智慧在娱乐中的延伸;不少游戏由传统风俗演变而来,在岁时祭祀、节庆庆典中逐渐成型;还有一些自外域传入,历经本土化改造后融入中华文化肌理。

中国游戏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四千年。该书以清晰脉络串联起这段漫长历程:从远古先民在劳作间隙的简单嬉戏,到先秦时代斗鸡、走狗、六博、踏鞠等的兴起;从汉魏时期宫廷宴乐中官家游戏的盛行,到唐宋年间社会开放带来的游戏文化繁荣;再到明清时期棋牌类游戏的成熟发展,以及被后世称为“国玩”的麻将的诞生。每个阶段的游戏风貌都被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时光流转中清晰触摸到游戏的演变轨迹。

作为一部专业性较强的著作,本书对古代游戏进行系统分类,引领读者走进古人的“游乐世界”。书中不仅呈现了蹴鞠、投壶、七巧板、马球、斗禽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更展现了不同群体的游戏偏好——从帝王到平民,皆能在游戏中寻得乐趣;文人游戏的雅致、女性游戏的细腻、儿童游戏的纯真,各有其独特风貌。而玩家们在遵循规则、完成挑战、收获反馈与成就感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正是游戏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由于该书作者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所以他能更深入发掘出游戏中蕴含的智慧之光:围棋中黑白棋子的攻守进退,折射着“中庸致和”的处世哲学;七巧板看似简单的拼合变换,暗藏精妙的几何玄机与空间思维;谜语中或谐音双关、或典故化用的表达,凝结着汉语言文字之美与文学创造力……这些让我们看到,游戏绝非浅层次的消遣,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独特创造力,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与思维范式,对当代游戏文化传承与开发也具有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荷兰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言:“文明在游戏中诞生,文明在游戏中成长。”游戏史与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的紧密关联,在该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作者穿插介绍了历代社会的世态风情:游戏与岁时节令的交融,如清明放鸢、端午踏青、秋日斗蟋、冬日冰嬉;游戏传说与神仙信仰的交织;游戏与祈吉、驱邪、占卜、禁忌等民俗活动的关联……这些鲜活的历史场景与民俗背后的社会镜像,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游戏文化图景。

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收录了明代《三才图会》、清代《吴友如画宝》中的风俗图等珍贵图像资料,让文字描述更生动可感。书中还穿插诸多趣闻轶事:宋徽宗不仅书画造诣深厚,对蹴鞠亦十分精通;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避难途中,仍与手下比试棋艺;还有因戏得官、以戏选夫等奇特故事。这些内容读来趣味横生,为严肃的学术论述增添了几分轻松。

当下,“文化热”在中国持续升温,通俗文化与娱乐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游戏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有专家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统游戏应占有一席之地。《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恰为此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助力我们重新审视游戏在文明传承中的价值。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