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爱绵绵无绝期——读钟兆云《搬家十年》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园地里,亲情书写始终是一片常青的沃土。
2025-08-01
-
时代的特征与形象——读了一容《西安那一套房子》
最近看一些历史学家讲文学,说是太虚了,不真实,但文学的方式很好。
2025-08-01
-
在场发现之,文脉流觞——评三盅散文《福脉流觞》
面对采风,散文在场主张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创作出立足于采风对象,又超越“采风对象”的艺术性和现实可能性,从而发现文学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挑战散文写作的极限。
2025-08-01
-
林清平散文集《路过人间》:重构心灵美学的东方范式
品读林清平的散文集《路过人间》,兴奋且颇多启发。
2025-08-01
-
生命在场与精神还乡:刘迪生《桃江流浪到天河》的叙事伦理与文体探索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认识刘迪生,始于2006年夏秋广东省作协文讲所的作家培训班。
2025-07-31
-
星辰的隐喻
在当代汉语诗坛的喧嚣中,北乔的《大地上的星辰》如一股清泉,以其质朴而深邃的诗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返精神原乡的可能。
2025-07-31
-
西海固文学: 黄土地上的生命诗学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北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西海固文学。
2025-07-31
-
变的是人生活法,不变的是古镇根脉
长篇小说《朱溪凡人三部曲》是一部用一百多万字来记述自20世纪20年代至当下这百年光阴里发生在上海西郊朱溪古镇上的故事。
2025-07-31
-
做终身跋涉文史相通的行者
《衡史寸言》作者是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一位历史学家。
2025-07-31
-
前瞻与审视,AI时代的进化指南
今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正式开幕,全面展现AI技术前沿、产业趋势与全球治理的最新实践。
2025-07-31
-
书写故乡的风情和肌理
矗立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以特有的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滋养了作家朱法元的血肉之躯,同时也培育了他的情感之维和精神之源,进而成为其生命中历久弥新、无法释怀的一种情结。
2025-07-31
-
手稿是作品的“生产现场”
大地之上,如山峦起伏,如老树虬根,如蟒蛇盘旋,如苍鹰俯冲……那些画面——我确实把这些纸质上书写的手稿,看作画面。
2025-07-31
-
《往日情感》:饱含文化情思的历史与记忆
贾梦玮的散文集《往日情感》(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通过对古城建筑、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情感记忆的思辨性回望,发现烛照当下的精神力量。
2025-07-31
-
王昕朋《运河的子孙》:历史的曲折与精神的持守
确乎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在历史的曲折幽深和现实的漩涡惊骇之中,往往越是能够见证人性的犹疑及纽结,更能见出精神的持守与灵魂的质地。
2025-07-31
-
李培禹《留恋的张望》:墨香深处遇故人
《留恋的张望》是作家、诗人、《北京日报》原副刊部主任李培禹新近出版的人物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与王洛宾、臧克家、李滨声、刘绍棠、浩然、乔羽、于蓝、李雪健、赵丽蓉、韩少华、梁衡、张中行、凸凹、李迪、金波等18位文化名家的交往故事。
2025-07-31
-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书写自然美和人性美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作家王小忠新近出版的非虚构散文集,其书写领域主要立足于玛曲草原的自然美景,处处流露出草原情怀与生态意识。
2025-07-30
-
低空下的命运长歌——尹学芸《太和》阅读札记
在分门别户的文学家族中,长篇小说的体量相对庞大,却未必只有全景式的“造型”方为标配,细究优秀长篇的特质,“宽而阔”是一种,“窄却深”也是一种,两者曲径通幽,各成风景,难以互相取代,用小说家余华的理论解释,写好小说,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2025-07-30
-
当前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几个问题
编者按: 青年文学创作始终是文学中最具创造性和朝气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最受期待和呵护。
2025-07-30
-
《玫瑰香飘博格达》:爱在天山南北的玫瑰芬芳中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025-07-30
-
马笑泉:小说的在地性与世界性
在地性是一个艺术领域的观念。
2025-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