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坚定的信仰为何如此可贵——读西元《命运来信》

      近年来,西元一直试图在军旅文学中引入某种微妙的哲学思辨意味,竭力捕捉并充分挖掘军队中的文职科研工作者角色的独特人文意涵,由此展开军人与知识分子双重身份所包含的独特问题视域。

    2025-06-19

  • 以准确的语言写出普通事物的惊人力量

      汤成难从2011年前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十余年的时间中,她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抗战》《只有一个乳房的女人》,以及短篇小说集《一棵大树想要飞》《J先生》《月光宝盒》《飘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子弹穿越南方》等。

    2025-06-19

  • 正在生长的乡村寓言

      小咩是一位曾在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80后”文学青年,他因为热爱文学弃理从文,选择赵树理作为硕士论文研究对象,甚至在小说《“济公”的蒲扇》中借助主人公贾鸡公之口说道:“吓!赵树理,一代名家,文坛地位高着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所走的是赵树理所走的文学道路——矢志于展现农村生活,让文学书写社会现实、表现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

    2025-06-19

  • 王必胜《在乎山水间》:山水之间留雅音

      王必胜先生新近的散文集《在乎山水间》,自谓题目是受欧阳修的启发,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或可以看出是对欧阳老寄情大自然,与山水同乐,美美与共的人文情怀的追慕。

    2025-06-19

  • 徐迅《竹山可望》:在故乡异乡里的诗意栖居

      《竹山可望》(《徐迅散文年编》5卷)不仅与徐迅前面出版的《雪原无边》《皖河散记》《鲜亮的雨》《秋山响水》4卷相匹配,而且还有个具象化的隐喻——同名散文中的“竹山”写的即是诗意之山、文化之山、幸福之山和希望之山,这与《竹山可望》书中的“故乡归去”“陌生停靠”“文化寻根”“作品批评”4类散文构建的独特的诗意栖居之所也相互辉映。

    2025-06-19

  • 志愿文学:用文字传递温暖

      “我能当志愿者吗?行啊,欢迎你加入我们志愿者的行列。

    2025-06-19

  • 《一日顶流》:在数字化时代探寻人类的本真诉求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当下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经验。

    2025-06-19

  • 高健:微型小说的“故事动力”

      作家创造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可能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相互映照,并对“现实的世界”构成参照与对话。

    2025-06-18

  • 致那些寂静的人群——评南子长篇小说《绿洲辞》

      首发于《芳草》2023年第6期“长篇小说”栏目,先后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的南子作品《绿洲辞》,近日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系刘亮程主编的新疆“小说七星”中的一部。

    2025-06-18

  • 一个读者的“胜利”——读育邦《从海明威到昆德拉》

      2019年,育邦的文学阅读随笔集《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问世,他用一本看似“轻盈”的书带我们领略了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福克纳、加缪、马尔克斯等31位现代文学大师的“分量”。

    2025-06-18

  • 烟火与诗意——读胡竹峰《茶饭引》

      《茶饭引》分《茶书》与《饭书》两个部分。

    2025-06-18

  • 李黎:原创的陷阱

      以苏童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好天气》为例。

    2025-06-18

  • 《我的母亲做保洁》:书写平凡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在当代文学现场,素人写作者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掀起阵阵涟漪,以独特的生命经验重塑文学的肌理。

    2025-06-18

  • 《转动自己的今天和明天》:焊工的工具上觅诗意

      《诗刊》第5期推出“新工业诗歌”专辑,其中就有温馨的组诗《转动自己的今天和明天》。

    2025-06-18

  • 《高糖》:品尝奋斗和努力的“糖”

      作家旧海棠的中篇小说《高糖》涉及的话题很庞杂,如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老年问题等。

    2025-06-18

  • 在时光褶皱中打捞文明微光——朱湘山《如是人间》

      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代文坛,文明记忆的碎片化危机催生了散文创作的新范式。

    2025-06-16

  • 《禁忌琥珀》:算法之中,凝视灵魂

      当AI透过文学世界的罅隙,开始逐渐渗入作家灵魂,我们倾倒于其所具备的原始书写张力,又恐惧于其对精神高地的侵占,它既像一个模仿者,又像一面镜子,倒逼我们直视人类自身创造的底色。

    2025-06-16

  • 《金子》:自然也有孤独时刻

      孤独感是人类情感的核心体验,也是文学中反复探索的精神母题。

    2025-06-16

  • 《牡丹亭》之后,何以生活

      程黧眉的新作《牡丹亭》以一个读者耳熟能详的戏名为标题,写下一段引当下女性深思的故事。

    2025-06-16

  • 叶立文评舒辉波《听见光》:文学的本真

      因工作关注湖北儿童文学,舒辉波老师的创作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