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青春》:一曲荡气回肠的铁血壮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形象映照着时代前行的脚步。这类优秀人物形象呈现在文艺作品中,往往会使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内核和难忘的艺术经典。作家高保国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燃烧的青春》(刊登于《时代报告》2025年第4期)是一部有力量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种力量源于作者真诚的笔触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更源于青春岁月中激昂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它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表现了五十年代1507名如东人支边到大西北新疆呼图壁,在那极其艰苦的辽阔而神奇土地上默默奋斗至今的故事,将那段充满热血、奋斗与理想的特殊岁月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沉浸其中,心潮澎湃。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磅礴艺术张力以及强烈现实意义的佳作,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个体叙事,在纪实与文学的无限憧憬中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铁血壮歌。
一、精神之光:英雄与平凡的双重奏鸣
《燃烧的青春》的主题犹如一首激昂与舒缓交织的交响乐,英雄主义与平凡生活是其中最为动人的旋律。作品以一批如东支边人为代表,奏响了英雄主义的壮丽乐章。1959年9月,一群背井离乡、行程万里的江苏如东男女青年,为新疆发展需要,扎根到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批最可爱的人,把自己最壮美的人生献给了祖国边疆,献给了天山脚下的呼图壁。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战天斗地,不畏艰辛,以苦为乐,挑战极限,用血汗与生命为呼图壁建设发展尽心尽责。他们似冲锋陷阵的勇士,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和边疆建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每一天他们都在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每一刻都是他们对信仰的坚守。他们的事迹,是对英雄主义最生动的诠释,让读者感受到了伟大和崇高,仿佛看到他们在戈壁滩上奋勇前行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边疆建设而发出的呐喊。
在已往的岁月里,在大西北新疆呼图壁这片辽阔而神奇土地上,孙健父亲许金如、母亲孙桂英响应国家号召,带着4岁的他,与其他“支边”人一样,背井离乡来到新疆呼图壁支援边疆建设;当年只有15岁的小姑娘高福俊来到“一无所有”的荒野,眼泪扑籁籁滚落下来;当年风华正茂的季国祥偷偷摸摸地瞒着自己的父母报名来到新疆,一踏上戈壁滩他惊呆了;今年已81岁的江成科当年一来到这里就发誓扎根戈壁沙漠,当看到风卷白雪带着狼嗥般的怒号,吓得大哭起来;还有呼图壁首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吴兴连,成了呼图壁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如东支边人的骄傲……他们是英雄,曾为这片土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他们把人生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世界屋脊”,献给了祖国的边疆。《燃烧的青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他们是英雄,更是平凡人,他们是这场伟大奋斗史的亲历者。作品通过“疆二代”、“疆三代”对自己父辈们的回忆、采访和手记,为我们留下了一册厚重的精神大餐——就是伟大的如东支边人精神。
《燃烧的青春》成功之处之一在于其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性格鲜明,而不是简单的存在。他们来自苏北鱼米之乡如东,有着各异的性格特点,但都被时代的浪潮汇聚在一起,共同谱写着激情燃烧的篇章。作品并未将英雄主义置于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模样。他们在呼图壁,时时会为恶劣的天气而烦恼,会为艰难的生存而操心,会为一些琐事与家人发生争吵。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让英雄们从历史的云端走到了读者身边,变得可亲可感。这种英雄主义与平凡生活的双重奏鸣,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既展现了支边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读者在感受英雄主义震撼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从而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叙事手法:宏大与微观的叙事视角
呼图壁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横亘新疆。历史上,随着丝绸之路开通,两千年来素有“丝路要冲,黄金通衢”之誉。区域内的神山博格达峰、汉代疏勒城、唐代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里城、清代东西方商贸大道枢纽古城奇台,以及木垒四道沟出土的天山地区最早的谷子与小麦、康家石门子岩刻画、玛纳斯的天山碧玉等,俱为新疆呼图壁悠久历史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呼图壁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又开辟了历史发展新纪元。新疆人把天山比作伟大的母亲,她的乳汁流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绿洲。她哺育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燃烧的青春》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作者巧妙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来看,作品以五六十年代为背景,篆刻了如东支边人开拓者的深深足迹。他们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不畏艰难,战天斗地,在支援边疆建设中贡献了热血和力量,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进程。这种宏大叙事的手法使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内涵,让人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和思考。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作品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许许多多的如东支边人初次进疆,都有着无数永生不能遗忘的人生旅程,通过他们的努力,有的已经成为了呼图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有的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感纠葛、家庭人生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历程。这种微观视角的描写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不仅是边疆的奋斗者、建设者,而且他们饱含深情、大爱无疆的感人事迹超越了亲情、跨越了民族,令人感动,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边疆民族团结的典范。“疆一代”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疆二代”“疆三代”沿着父辈们的足迹与第二故乡呼图壁同命运共呼吸心相连,令新疆人民骄傲和自豪。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结合,使作品在展现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作品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人民积极投身建设的时代。作者深入细致地挖掘了诸多鲜为人知却又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严谨的史实为基础,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对那一时期这片辽阔而神奇土地上建设场景的真实再现,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核心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作品的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正是这种质朴,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情节,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语言简单却能直击人心。
三、文学价值:现实与浪漫的巧妙融合
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燃烧的青春》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典范。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作品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作者对边疆环境的残酷、生存的苦难、社会的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真实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在陌生环境里/看到异乡的您/我如在雪天穿上一件羊皮袄/从身体外部温暖到心里/您亲切如一汪天山泓泉/清甜而甘爽乡音让我们心碰在一起/乡情让我们的话如长江之水永远不会干涸/边疆的您就是我的手足兄弟……”这是当年的支边青年,当了40年村会计,一心想当作家的孙同学2022年患严重脑梗去世前写的诗。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主义色彩。《燃烧的青春》正是通过对几代支边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边疆民族的忠诚、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英雄主义的力量和美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使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除了思想深度,还要有文学的纯度。作家高保国就是一个追求自我完善的报告文学作家,综观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家的努力和突破。
请看几则如东支边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爱美的如东姑娘王桂芳与杰出的“支边”人小伙子丁贵生的恋爱婚姻,是这样美好、浪漫。当年,他们唱着“姑娘十七八,好似一朵花。栀子花儿戴,脸上香粉擦。”王桂芳当时带着一种游山玩水见世面的心态报名“支边”。哪知万里之行,让她肠子都悔青了。但她是个有个性的姑娘,决心一定坚持到底,再苦再累也要有始有终。在这“上无片瓦,下无根梁”的栖息地,春天填不饱肚皮,夏天蚊虫叮咬,秋天土豆当饭,冬天刺骨的寒风穿透全身毛细血管。然而就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她收获了美好的青春和甜蜜的爱情,她和如东小伙子丁贵生在地窝子里结了婚,生了一双儿女。
曹健也是夫唱妻随的如东支边人。他追求共产主义信仰,1971年申请入党,等待了25个春秋,终于在1995年7月1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夫妻俩在群众中口碑很好,两人一起“支边”,又互生情愫,恋爱、结婚、生子。如今,曹健87岁,妻子86岁,他俩是如东支边人健在的“神仙伴侣”,是如东支边人中最有幸福感的家庭之一。
全书以极富激情和诗化色彩的情感语言,不疾不徐地描述时代、追踪他们的生活、爱情,通过生动具体的在场感和典型突出的事例,以及有血有肉的细节,实现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结语
“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这就是如东支边人的贡献,这就是如东支边人的价值。
报告文学《燃烧的青春》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精湛巧妙的艺术手法以及深远深刻的思想启示,在历史理性与叙事张力中,完成了一次动人的美学突围。它不仅让我们铭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无尽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以饱满的激情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让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这部作品对于研究历史、传承文化、教育后人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次阅读都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它完成了一个时代精神的文学存档,为我们筑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纪念碑,让后来者能够在仰望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