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基因和再创造——少数民族小说的“地方知识”和普遍价值
“文化持有者”曾被国内的文化人类学界长期讨论。
2025-07-22
-
“坐上宇宙飞船逃离吧”,然后呢?
一 林东林的短篇小说集《火腿》有着非常明晰的主题,那就是逃离。
2025-07-22
-
张智谦:“说书传统”的媒介更迭与形态演进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大众的力量正在重塑当下中国的文化图景。
2025-07-21
-
《城北旧事》:在情绪波动的结构中塑造人物
近日,读到昭通作家群作家沈力的短篇小说《城北旧事》(《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这是一篇非常精致、有味又给人感动的短篇小说力作,让人十分欣喜,我们看到了“昭通作家再出发”中,一名年轻作家的才华和希望。
2025-07-21
-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深入剖析典型文学案例
不久前,“啄木鸟文丛”推出师力斌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书写》(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5-07-20
-
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的“指南针”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金宏宇教授、中南大学中文系易斌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汇校本丛书”新近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这套丛书对17册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进行了详尽的版本比对和校勘工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2025-07-20
-
超凡觉醒与“思想实验”
《超凡觉醒·AI创世》是青年作家任彧新近创作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因AI觉醒而引发的人类与仿生人彼此大战的故事。
2025-07-20
-
不同时代的声音汇聚,形成对话与共振
文脉,是一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刻下的印记,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承。
2025-07-20
-
散文艺术的有益探索——《散文艺术论》
柏峰是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
2025-07-20
-
在精神与肉体的迁徙中寻求人的依止
从时常“举着脑袋向外张望”的南太行故乡,到旷极辽远的巴丹吉林沙漠军营,再到“富丽沃饶、幽秘深藏”的天府之国。
2025-07-20
-
读沈苇诗集《水上书》:“诗路之诗”与空间诗学
沈苇的最新诗集《水上书》聚焦于浙江的四条诗路,即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以及瓯江山水诗路。
2025-07-20
-
流动与重造:抗战文艺与作家的经验重构
走进更开阔的文学空间、更广大的社会与人群 “抗战的烽火迫使作家在这一新的形势底下接近了现实:突进了崭新的战斗生活,望见了比过去一切更为广阔的、真切的远景。
2025-07-18
-
文学与社会史之间如何互动
2016年前后,我读到陈思的《现实的多重皱褶》一书,写下若干感想题为《敞开与呼应:文学形式、审美、历史》发表。
2025-07-18
-
青青子衿,华夏我心——论德华作家夏青青的作品
夏青青,1969年出生于河北,1983年12月携幼小的弟弟赴德和祖父团聚,在德国接受中学教育后就读慕尼黑大学经济学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现在德国《南德日报》报社集团做内部咨询工作。
2025-07-18
-
夏天,爱和无常——读冉也小说《春·发》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吐虎玛克镇,巴吾里江和帕丽扎提相遇在夏天,第一眼,淳朴木讷的兽医就喜欢上了女孩,提出可以“走过十三道浪沟”去看看她家的羊,可是有什么必要呢?周围人都心知肚明,“她家的羊好好的,有啥可看的啊”。
2025-07-17
-
《上重楼》:命运,或许只是别人的总结
崔君小说《上重楼》读罢,感慨良多,梳理芜杂,最抓摄心魂的感触就是命运弄人。
2025-07-17
-
张德强:视听时代未来小说可能的形式探索
虽然每年我国仍会有大量小说发表于期刊或成书出版,各种官方或民间文学评奖也依旧如火如荼,但以文字为载体、以刊物和书籍为传播介质的小说创作无疑处在衰落中。
2025-07-17
-
《洞庭人家》:洞庭水镜映“活法”
湘籍作家余红于今年四月推出其历时五年打磨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入选中国作协“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多个重点扶持项目。
2025-07-17
-
《马戏团的最后一次演出》:“新”与“旧”的交汇
李娟的散文《马戏团的最后一次演出》将视野投向《我的阿勒泰》中诸多故事的发生地喀吾图小镇,写一支马戏团到来前后的故事。
2025-07-17
-
历史事实与诗性想象的交融——读长篇叙事诗《号角》
何南的作品《号角》,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书写聂耳这位音乐巨匠的传奇人生,为新的时代语境下革命英雄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