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端着一大盘子黄豆的人”——我眼中的王春林
来源:文艺报 | 贾平凹  2025年09月19日10:05

我是喜欢读评论文章的,在评论文章里能直接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我是个感性多的人,缺乏理性的东西,肉太多了,读些评论文章,来增长自己的一些骨头。我曾经记录过大量古人那种意象式评判的短句,曾经手抄过蒋和森的《贾宝玉论》《林黛玉论》整整两大笔记本,曾经誊写过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影印过夏志清的评论、傅雷的评论。现在,仍阅读和保藏有相当多现当代评论家的书,当然也就有王春林的。

我和我的一些朋友常说起这些评论家,谈到王春林时,都在感慨王春林的阅读量大。如果说一部作品就如同一颗黄豆,王春林就是一个端着一大盘子黄豆的人。正是他手里端有一大盘黄豆,当再把一颗新的黄豆放到大盘子里,他立马便可以分辨出这颗新黄豆是否饱满,是否颜色纯正。这就是说,他的阅读量很大,尤其当代文学作品读得多,自然就对新的作品有了准确的评价。以至于我与他接触,我常会询问他:最近国内又有什么好作品,好在哪里?我的许多阅读都是听了他的推荐和点拨才实施的。

每个人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作家如此,评论家也如此。一个作家、评论家来自哪里,他的所学,他的修养怎样,离不开背景。背景是大海,他必然有波涛,背景是溪流,他必然清浅。以此来看王春林,他的学养有来自传统的,有来自现代的,有来自“十七年”的。他不属于有泼天才华的人,但他绝对有识见。可以说,他的识大于他的才。识是评论家最根本的东西。正因为他继承传统的、现代的、“十七年”的东西,他的功力扎实,看问题从总体着眼,他就是一个很“正经、正规”的评论家。他写不了那些很意象的东西,写不了那些很高蹈的东西,或者说很意象的点评、很高蹈的“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的文章不是他擅长的。但扎实地、有根有据地、条分缕析地对一部作品作出准确评判,提出自己观点和见解,我们信任他。再换一句话说,王春林不属于“凿空”式的评论家,属于“夯实”式的评论家。“凿空”式重要,“夯实”式同样重要,足球场上前锋和后卫都重要。

说到这,我倒想起这样的现象。我去过北大、复旦、北师大、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也去过一些省市的学院,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常常“给了”国家,而学院的学生却作用于当地。我讲这话不是区分高低,而是说王春林这一类评论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建设是非常重要、贡献巨大的。这一点,从王春林这二十多年来的评论文章和他行色匆匆的文学活动就可以得到证明。

足球场上,常有一些球员跑动量大,流的汗多,被委以重任,称之为“干重活的”,评论界也是这样。

我和我的朋友们在谈论王春林时,让我们感到他的评论踏实、令人信服,并产生启发的是他注重具体文本的分析。现在的作品有注重主题创作的,有注重艺术元素的,也有一些相当多元复杂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读佛经,凡是大的重要佛经,开头都场面宏大,参加的有菩萨,有信徒,有三界六道的神仙恶鬼、精怪妖孽、牲畜走兽、鱼虫飞禽,是所有“有情众生”。这就是说,佛在讲经时,他不是给某一类作品讲的,是讲给“一切有情众生的”。有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具体分析文本,能勘破表相,揭释秘史,传达文学的真正意义。王春林在这方面做得周到,深见功力。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