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时光褶皱里辨认精神胎记
陈鹏短篇小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第5次印刷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串联起当下和过去两条叙事线,交织起童年回忆与现实重逢的时空经纬。
2025-05-19
-
《戈麦全集》:重塑对语言的感知
《戈麦全集》上下卷是第一部戈麦作品全集,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
2025-05-17
-
在生活的皱中寻褶觅温情的生存诗学
近年李燕燕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频仍,她“闷声发稿”,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山西文学》《广西文学》等期刊读到她写的《天使PK魔鬼》《山城不可见的故事》《无声之辩》《食味人间成百年》《师范生》《困在时光中的救赎》《长大的他们》等作品,品味人间烟火,体察时代巨变,感悟世间真情,她写的是她深刻体悟过的生活与熟悉的人和事,深入挖掘并讲述一个个百姓烟火故事,是受文学杂志青睐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者。
2025-05-16
-
是倾听,也是对话
我并不确知张英的年龄,也没打听过他的出身和经历,从我认识他时,他好像总是保持着一样的体态、一样的表情,既不显得年轻,也不见慢慢变老。
2025-05-16
-
董晓可:玫瑰园的灵翼——孙频中篇《玫瑰之宴》读札
1926年秋,在瑞士蒙特勒穆佐古堡的一处花园里,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里尔克为迎接一位来自埃及的友人,轻轻将手伸向了娇嫩的玫瑰,却不小心被尖刺扎破手指,伤口感染加剧病情恶化,最终不治身亡,结束了自己 51 岁的短暂人生。
2025-05-15
-
现实河流的人性漩涡 ——读伊尔根小说《千万不要补课》
现实生活给予了个体生命存在的硕大物质与精神空间,而人的活动又无时不被琐碎且庞杂的现实局囿,难以有效、全面施展。
2025-05-15
-
《兼爱》:爱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期无意中读到吴晨骏老师刊发于《雨花》2025年第2期上的短篇小说《兼爱》,情绪是少有的跌宕,更有不可思议的后劲。
2025-05-15
-
郭艳:女性写作及其文本策略
女性主义或者女性写作经常谈及女性的精神和经济独立、情感追求或者其他各方面的平权要求,波伏娃的名言“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伍尔夫声称“女人若要写作,就要有钱和有自己的房间”。
2025-05-15
-
赵安然:在乡土港湾与都市孤岛之间
在卡尔维诺所著的《看不见的城市》里有这么一段情节: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了诸多城市的见闻,最后却称自己描绘的每座城市都有故乡威尼斯的影子。
2025-05-14
-
尹林:从山乡改革史到山海变迁史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文学发展史,某种意义上是从书写改革史到书写变迁史的过程。
2025-05-14
-
《午宴图》:在缓慢叙事中呈现陪伴真谛
安徽作家洪放的小说《午宴图》聚焦了一对重组家庭的近九旬老人的婚恋故事。
2025-05-14
-
摄影与文学:借鉴与反哺
【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如何携手】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学与图像作为两种重要的表意符号,一直被关注、被讨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25-05-14
-
《卓玛日记》: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
2025-05-14
-
王十月《不舍昼夜》:聆听生命的回响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都需直面的哲学命题。
2025-05-14
-
黄立康《水的复数》:水纹间的精神镜像
在纳西族作家黄立康的最新散文集《水的复数》中,“水”的意象并非简单的自然符号,像一条隐秘的河流,被赋予了多重隐喻的棱镜,既是对地域文化的隐喻,也是对族群记忆的回响。
2025-05-14
-
散文诗《红》:人与信仰的传神书写
既然被命名为散文诗,顾名思义,这一文体的根本性质就是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交融。
2025-05-14
-
命运的凝视——评《雕像一般的眼睛》
作为上海新生代作家,三三的创作在地域空间书写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2025-05-14
-
AI时代,更要激活和强化人的主体精神
《科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大模型并非自主智能主体,而是一种革命性文化社会技术,类似于语言、印刷与市场制度。
2025-05-14
-
《紫山》:重建乡村精神秩序,激活乡土文明生机
经过作家十余年的情感发酵和笔力酝酿,以非虚构作品《生死十日谈》中农村自杀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紫山》与读者见面。
2025-05-14
-
黑色的胎记——读陈谦小说《哈蜜的废墟》
阅读陈谦的小说,感觉像走进一座迷雾庄园,影影绰绰的园林建筑,零零星星的流言传说。
2025-05-13